成语拼音:qìn rén fèi fǔ
成语解释:吸入清新空气或喝了可口饮料;像渗入内脏一样感到舒畅。
成语出处:明 张岱《陶庵梦忆》:“玉液珠胶,雪腴霜腻;吹气胜兰,沁人肺腑。”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繁体字形:沁人肺腑
英文翻译:move one deeply
沁:1.(香气、液体等)渗入或透出:沁人心脾。额上沁出了汗珠。2.头向下垂:沁着头。3.往水里放。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肺:人和高等动物的呼吸器官。人的肺在胸腔中,左右各一,和支气管相连。由心脏出来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经肺动脉到肺泡内进行气体交换,变成含有氧气的血液,经肺静脉流回心脏。也叫肺脏。
腑:中医把胆、胃、大肠、小肠、三焦和膀胱叫六腑。见〖脏腑〗。
“沁人肺腑”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像清泉渗入五脏六腑”,常用来形容某种感受或事物带来的深刻舒适感。比如某个夏日午后,你推开窗闻到雨后泥土混着青草的气息,瞬间觉得整个人都清爽起来——这种体验,就可以用“沁人肺腑”来描述。
问题:这个成语只能用在自然场景里吗?当然不是。去年我在美术馆看到一幅水墨画,画中老人弯腰给流浪猫喂食,眼神里的温柔仿佛穿透了纸张。那一瞬间,画面传递的善意让我心里暖融融的,这同样是“沁人肺腑”的另一种表现。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这个成语既适合形容气味,又能描述情感冲击?其实关键在“沁入”的动作感。就像泡温泉时热气慢慢渗透皮肤,那些真正打动人的事物,往往也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触达内心。我常觉得,现代社会充斥着快餐式信息,反而让这种需要慢慢体味的“沁人肺腑”更显珍贵。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还藏着语言演变的痕迹。古人用“肺腑”代指身体核心部位,现代人则更多引申为精神层面的共鸣。比如听街头艺人拉二胡,琴弦震颤的不只是空气,还有听众记忆里某个泛黄的片段。这种跨越时空的联结,或许正是汉语成语的生命力所在。
生活中不妨多留意那些“沁人肺腑”的片段:可能是孩子把攒了三天的糖果塞给你时的触感,也可能是深夜加班回家发现室友留的那盏小夜灯。这些细微处的温暖,就像藏在石头缝里的野花,需要弯腰才能看见,但看见了就会嘴角上扬。
最后想说的是,语言从来不是标本柜里的展品。当我们用“沁人肺腑”形容春日新茶、老友重逢或者意外惊喜时,其实正在参与这个成语新的生长轨迹。下次遇到直击心灵的瞬间,不妨试试这个词——它比“感动”更带着水汽氤氲的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