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ìn rén xīn pí
成语解释:沁:渗入;心脾:指人的心脏喻指内心。芳香凉爽的空气或饮料使人感到舒畅。多用于比喻文艺作品或乐曲清新、爽朗给人以美好的感受。
成语出处:清 王士禛《带经诗话》:“予谓五六句最沁人心脾。”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繁体字形:沁人心脾
英文翻译:gladdening the heart and refreshing the mind
沁:1.(香气、液体等)渗入或透出:沁人心脾。额上沁出了汗珠。2.头向下垂:沁着头。3.往水里放。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心:1.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人的心在胸腔的中部,稍偏左方,呈圆锥形,大小约跟本人的拳头相等,内部有四个空腔,上部两个是心房,下部两个是心室。心房和心室的舒张和收缩推动血液循环全身。也叫心脏。2.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等:心思。心得。用心。谈心。一心一意。你心想到哪里去了?3.中心;中央的部分:江心。圆心。重心。4.二十八宿之一。5.姓。
脾:人和高等动物的内脏之一,椭圆形,赤褐色,质柔软,在胃的左侧。脾的作用是制造新的血细胞与破坏衰老的血细胞,产生淋巴细胞与抗体,贮藏铁质,调节脂肪、蛋白质的新陈代谢等。也叫脾脏。
“沁人心脾”到底该怎么用?先看一个场景:夏日午后走进山林,凉风裹着草木香扑面而来,仿佛有双无形的手轻轻拂过五脏六腑。这时候说“山间空气沁人心脾”,是不是比单纯说“空气好”更有画面感?
这个成语常被误认为只能形容气味,其实不然。朋友曾送我幅水墨荷花图,淡墨晕染的荷叶间透着留白的呼吸感,看着竟像有凉意从纸面渗出。这种视觉带来的舒畅,同样配得上“沁人心脾”四字——艺术带来的精神清凉剂,谁说不能浸润心脾?
有人问:为什么非要用四个字的成语?咱们试着拆解看。“沁”是渗透,“心脾”代指内在感受。当清晨推开窗,带着露水气的茉莉花香钻入鼻腔,那股清爽不只停留在嗅觉,而是直达胸腔的畅快,这种多维度的感官体验,确实需要特定的词汇来捕捉。
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沁人心脾”的体验变得愈发珍贵。上周路过老茶铺,老板正在炭火焙茶,空气里浮动的茶香混合着木炭的焦香,让匆忙赶路的行人都不自觉放慢脚步。这种不期而遇的治愈时刻,或许正是成语活在当下的最好例证。
若问我个人见解,真正沁人心脾的事物往往带着矛盾特质。就像薄荷糖,初入口是刺激的凉,细品却有回甘;又像暴雨过后,泥土的腥气里藏着万物重生的清新。这种层次感,恰是汉语凝练表达的妙处所在。
下次遇见让人神清气爽的事物,不妨多停留三秒。可能是雨后青石板的反光,也可能是旧书摊泛黄纸页的气息,这些细微处的美好,正等着我们用准确的表达来定格。毕竟能准确描述感受,本身就是种幸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