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òu gǔ lín xún
成语解释:形容人或动物消瘦露骨。
成语出处:高云览《小城春秋》第十八章:“秀苇看见一个光着上身、瘦骨嶙峋的童工,提着一簸箕的泥灰,在一条悬空吊着的跳板上,吃力的走着。”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十分消瘦
繁体字形:瘦骨嶙峋
英文翻译:become as emaciated as a fowl
瘦:1.(人体)脂肪少;肉少(跟“胖、肥”相对):面黄肌瘦。他近来瘦了。2.(食用的肉)脂肪少(跟“肥”相对):这块肉太肥,我要瘦点儿的。3.(衣服鞋袜等)窄小(跟“肥”相对):裤子做得太瘦了,可以往肥里放一下。4.(地力)薄;不肥沃:瘦田。
骨:[gǔ]1.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骨头。骨骼(全身骨头的总称)。骨节。骨肉(a.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亦称“骨血”;b.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骨干(gàn)。2.像骨的东西(指支撑物体的骨架):伞骨。扇骨。3.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骨力(a.雄健的笔力;b.刚强不屈的气概)。风骨(古典文艺理论术语,指文章的艺术风格,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4.指人的品质、气概:侠骨。骨气。[gū]1.〔骨朵儿〕尚未开放的花朵。2.〔骨碌〕滚动(“碌”读轻声)。
嶙:〔嶙峋〕a.山石一层层的重叠不平,如“嶙峋的巨石”;b.形容人瘦削,如“瘦骨嶙峋”。
峋:见〖嶙峋〗。
“瘦骨嶙峋”这个词,你会在什么时候用呢?比如看到一只流浪猫蜷缩在墙角,肋骨清晰可见,你可能会感叹:“这只猫瘦骨嶙峋的,得给它喂点吃的。”这个成语不仅描述“瘦”,更强调“骨头凸出”的视觉冲击,让人瞬间联想到虚弱、营养不良的状态。
有人问:“瘦骨嶙峋只能形容人吗?”当然不是!比如描写一棵老树:“寒冬里,那棵老槐树枝干嶙峋,像一位瘦骨嶙峋的老者伫立在风雪中。”这里用自然景物拟人化,反而比直接写人更有画面感。
为什么这个成语能引发共情?试想一个场景:医院走廊上,化疗后的病人扶着墙慢慢行走,宽大的病号服下显出瘦骨嶙峋的肩膀。这种描写不煽情,却让读者自动补全背后的故事——这正是成语的妙用:用具体形象传递抽象感受。
有人担心:“用多了会不会显得词汇贫乏?”我的经验是,好词不怕重复,关键看怎么用。比如同样写瘦,可以说“他瘦骨嶙峋却目光炯炯”,突出精神与肉体的反差;或者说“战乱中的孩童瘦骨嶙峋,但分发面包时眼里闪着光”,让苦难中透出希望。这才是让老词焕发新意的诀窍。
观察生活里的“瘦骨嶙峋”,会发现它不仅是视觉描述,更是故事开关。阳台上干枯的绿萝、旧书摊上磨损的字典、老人布满青筋的手背…当我们学会用成语捕捉这些细节,文字就会像X光片一样,照见事物隐藏的骨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