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áng rén mō xiàng
成语解释:佛经故事;传说几个盲人各自抚摸大象的身体;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所摸到的一部分就是大象;因此各人所说不一;争论不休。比喻以一点代替全面;看问题片面。
成语出处: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洪进禅师》:“有僧问:‘众盲摸象,各说异端,忽遇明眼人又作么生?’”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分句;含贬义
繁体字形:盲人摸象
英文翻译:on the basis of one-sided viewpoint
盲:1.瞎;看不见东西:盲人。2.比喻对某种事物不能辨别或不懂:文盲。色盲。舞盲。电脑盲。3.盲目地:盲从。盲动。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摸:1.用手接触一下(物体)或接触后轻轻移动:我摸了摸他的脸,觉得有点儿发烧。2.用手探取:摸鱼。他在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一张纸条来。3.试着了解;试着做:摸底。逐渐摸出一套种水稻的经验来。4.在黑暗中行动;在认不清的道路上行走:摸到床边开亮了灯。摸了半夜才到家。
象:1.哺乳动物,是陆地上现存最大的动物,耳朵大,鼻子长圆筒形,能蜷曲,多有一对长大的门牙伸出口外,全身的毛很稀疏,皮很厚,吃嫩叶和野菜等。生活于我国云南南部、印度、非洲等热带地方。有的可驯养来驮运货物。2.(Xiàng)姓。3.形状;样子:景象。天象。气象。印象。万象更新。4.仿效;模拟:象形。象声。
你听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吗?几个盲人摸同一头大象,有人摸到腿说“像柱子”,有人摸到尾巴说“像绳子”,结果吵得不可开交。这个成语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举个现实例子:公司团队讨论新产品设计,市场部说“用户需要酷炫外观”,技术部坚持“功能稳定最重要”。双方争了半小时才发现,各自只关注了问题的一个切面。这不就像盲人摸象吗?核心问题:为什么人们容易陷入这种认知局限?因为立场、经验和信息获取渠道的不同,会让每个人天然带着“滤镜”看世界。
另一个场景:社交媒体上热议某明星离婚事件,有人翻出三年前的采访截图,断言“早有预兆”;有人揪着最新街拍照分析“第三者存在”。这些判断靠谱吗?就像摸象的盲人,零散信息拼不出完整真相,却总有人急着下结论。
我个人在写调研报告时也踩过这个坑。有次为了证明某个观点,专门挑选支持该结论的数据,直到被同事提醒才意识到忽略了反向案例。警惕思维的“摸象模式”,需要主动问自己:我掌握的信息够全面吗?是否存在反例?是否有其他观察角度?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还藏着积极启示。当摸到象耳的盲人说“像扇子”,而摸到象鼻的人说“像管子”时,如果他们愿意交流整合信息,或许能拼凑出更接近真实的形象。就像跨学科研究,生物学家和物理学家合作时,往往能突破单一领域的认知边界。
下次遇到意见冲突时,不妨想想这个成语。主动说句:“可能我们都在摸同一头大象,要不要交换下摸到的部位?”保持谦逊和好奇,比执着于“绝对正确”更能接近真相。毕竟在复杂世界里,承认认知的局限性,本身就是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