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āo shèng yī chóu
成语解释:筹:筹码,古代用以计数的工具,多用竹子制成。比较起来,稍微好一些。
成语出处:清·秋瑾《致秋誉章书》:“吾哥虽稍胜一筹,而无告语则同,无戚友之助亦同。”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指稍微好一些
繁体字形:稍勝一籌
英文翻译:just a little better
稍:[shāo]副词。略微:稍有区别。[shào]〔稍息〕军事或体操的口令,命令队伍从立正姿势变为休息的姿势。
胜:[shèng]1.胜利(跟“负、败”相对):打胜仗。取胜。2.打败(别人):以少胜多。战胜敌人。3.比另一个优越(后面常带“于、过”等):事实胜于雄辩。实际行动胜过空洞的言辞。4.优美的(景物、境界等):胜景。胜境。引人入胜。5.姓。6.(旧读shēng)能够承担或承受:胜任。不胜。7.古代戴在头上的一种首饰:方胜。[shēng]肽的旧称。
一:1.最小的正整数。见〖数字〗。2.表示同一:咱们是一家人。你们一路走。这不是一码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红柿。4.表示整个;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专一:一心一意。6.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一歇。笑一笑。让我闻一闻。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笑一声。看一眼。让我们商量一下。7.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动作结果):一跳跳了过去。一脚把它踢开。他在旁边一站,再也不说什么。8.与“就”配合,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一请就来。一说就明白了。9.一旦;一经: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声字前念阳平,如“一半、一共”,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念去声,如“一天、一年、一点”。本词典为简便起见,条目中的“一”字,都注阴平。11.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筹:1.计数目或用作领取物品凭证的用具:竹筹。2.谋划:统筹兼顾。3.计策;办法:一筹莫展。
说到“稍胜一筹”,你可能会想到两个对手之间微小的差距。比如篮球比赛里,A队最后10秒投进关键三分,最终以102比100险胜B队。这时候解说员说:“今天A队真是稍胜一筹啊!”这时候你可能会问:这成语只能用在比赛场景吗?当然不是。
记得去年邻居家的双胞胎考大学吗?姐姐比妹妹总分多了2分,家人开玩笑说“姐姐稍胜一筹”。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这个成语其实适用于任何有比较的场景。关键是要突出“差距虽小但存在”这个核心,就像奶茶店排队时,你比后面的人早到30秒也算优势。
工作中怎么用这个词呢?假设两个设计师提交方案,甲方最终选择了配色更柔和的那个。总监点评时说:“小王的方案在用户体验上稍胜一筹。”这时候你可能会疑惑:这种微小差距值得专门用成语强调吗?我的观察是,职场中这种含蓄表达既能肯定胜者,又给落选者留了面子,比直接说“你的方案不够好”要温和得多。
有次在菜市场看到有趣一幕:卖菜大妈给常客多抓了把香菜,旁边的顾客立刻说“老主顾就是稍胜一筹啊”。这个生活化的例子说明,成语用得好能让日常对话更有趣味。我个人觉得,用这类成语就像做菜撒芝麻——看似不起眼,但能让表达更有层次感。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成语自带“动态平衡”的意味。就像上次社区围棋比赛,老张险胜老李半目,但谁都清楚下次胜负可能反转。这种语境下用“稍胜一筹”,既承认当下结果,又暗示竞争仍在继续,比单纯说“赢了”更有深意。
生活中没有绝对的输赢,就像晨跑时你比我快十米,喝茶时我比你多品出三种香气。明白“稍胜一筹”背后的相对性,或许能让我们在面对竞争时心态更从容——今天别人领先半步,明天自己可能后来居上,这不正是生活的有趣之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