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chén cí làn diào
成语解释:陈词:陈旧的不合实用的言词;滥:空泛;失真。陈旧、空泛、不切实际的论调。
成语出处:萧乾《老报人馀笔 随想录》:“里面开列了记者经常使用的一些陈词滥调,诸如‘众所周知’。”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宾语;含贬义,指没有新意
繁体字形:陳詞濫調
英文翻译:hackneyed and stereotyped expressions
陈:1.安放;摆设;排列:陈设。2.叙述;说明:条陈。详陈。3.时间久的;旧的:推陈出新。4.周朝国名(?—前478)。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亳州一带。为楚所灭。5.朝代名。南朝之一(557—589)。陈霸先灭萧梁后建立。建都建康(今南京)。为隋所灭。6.古又同“阵(zhèn)”。
词:1.(词儿)说话或诗歌、文章、戏剧中的语句:戏词。义正词严。词不达意。他问得我没词儿回答。2.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着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做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3.语言里最小的、可以自由运用的单位。
滥:1.泛滥。2.不加选择,不加节制:滥用。宁缺勿滥。
调:[diào]1.乐曲;乐谱:曲调。采菱调。2.乐曲定音的基调或音阶:C大调。五声调式。3.语音上的声调:调号。调类。4.说话的腔调:南腔北调。5.口气;论调:一副教训人的调。两人人的发言是一个调。6.人所蕴含或显露出来的风格、才情、气质:情调。格调。7.选调;提拨:从基层调选干部。8.调动:岗位调整。9.征集;征调:调有余补不足。10.调查:调研。内查外调。11.提取、调取(文件、档案等):调档。12.调换:调座位。[tiáo]1.搭配均匀,配合适当:调和。调谐。风调雨顺。饮食失调。2.使搭配均匀,使协调:调配。调味。3.调停使和解(调解双方关系):调停。调处。4.调剂:以临万货,以调盈虚。5.调理使康复:调养。调摄。6.调教;训练:有膂力,善调鹰隼。7.挑逗;戏弄:调笑。调情。调戏。酒后相调。[zhōu]朝,早晨:《广韵·平尤》:“调,朝也。”
为什么人们总说“陈词滥调”是表达的绊脚石?举个例子,“老生常谈”这个词,原本用来形容有价值的忠告,但如今用来批评重复无新意的观点。当老师读到学生作文里第20次出现“春暖花开”时,可能已经感受不到春天的生机,反而觉得像吃剩的隔夜饭。
成语真的不能用了吗?当然不是。问题出在“不假思索地搬运”。比如形容努力,有人只会用“悬梁刺股”,但换成“摸着石头过河”反而能突出探索的过程。语言像乐高积木,拼法不同,作品的生命力就不同。
有个有趣的现象:某些成语在特定场景复活了。比如直播卖货时说“物美价廉不如眼见为实”,既保留成语内核,又嫁接新场景。这说明表达的关键不在于用不用成语,而在于是否带着思考重新组合。
我曾给广告公司提过建议:把“事半功倍”改成“给效率装上弹簧”。客户最初觉得冒险,但投放后年轻群体反馈“有画面感”。这个尝试让我相信,语言保鲜的秘诀在于打破固定搭配,就像给旧家具刷上新漆。
如何判断自己的表达是否陷入套路?有个简单方法:写完段落大声朗读。如果读到某个词时舌头自动滑过去,眼睛不用看稿子,这个词八成已经成了你的语言舒适圈。试着用比喻替代,比如不说“雪中送炭”,而说“雨天递伞”。
有人担心创新表达会丢失文化基因。但翻翻唐诗宋词,李白写瀑布用“银河落九天”,苏轼看月亮说“起舞弄清影”,哪个不是打破常规的典范?成语本就是古人创新的产物,我们为何不能做同样的事?
下次写情人节卡片,不妨把“天长地久”换成“想做你口袋里的薄荷糖,保质期很长”。语言本该是活水,陈词滥调就像拦河坝,拆掉它才能让思想的清流奔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