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kāng kǎi chén cí
成语解释:慷慨:意气激昂;情绪激动;陈:述说。意气昂扬;情绪激动地陈述自己的观点见解。也作“慷慨陈义”。
成语出处:宋 陆九渊《荆国文公祠堂记》:“则畴昔从容问学,慷慨陈义,而诸君子之所深与者也。”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繁体字形:忼慨陳詞
英文翻译:speak in excitement
慷:〔慷慨〕a.情绪激昂,如“慷慨激昂”;b.待人热诚,愿意用财物帮助人,如“为人慷慨大方”。
慨:1.气忿:愤慨。2.感慨:慨叹。3.慷慨;不吝惜:慨允。
陈:1.安放;摆设;排列:陈设。2.叙述;说明:条陈。详陈。3.时间久的;旧的:推陈出新。4.周朝国名(?—前478)。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亳州一带。为楚所灭。5.朝代名。南朝之一(557—589)。陈霸先灭萧梁后建立。建都建康(今南京)。为隋所灭。6.古又同“阵(zhèn)”。
词:1.(词儿)说话或诗歌、文章、戏剧中的语句:戏词。义正词严。词不达意。他问得我没词儿回答。2.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着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做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3.语言里最小的、可以自由运用的单位。
“慷慨陈词”常用来形容人情绪激昂、充满力量地表达观点。比如在辩论赛上,一位选手紧握话筒,声音洪亮地说道:“教育公平不是口号,而是每个孩子应有的权利!”他的话语铿锵有力,台下观众频频点头。这场景里,“慷慨陈词”既展现了发言者的激情,又强化了观点的感染力。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要用“慷慨陈词”而不是普通地说话?关键在于场合与目的。比如公司年会上,项目经理突然站起身,双手撑住桌面说:“这个项目必须突破传统思维,否则我们会被市场淘汰!”此时突然提高的音量和坚定的手势,让原本沉闷的会议室瞬间被注入活力。这种带有推动力的表达方式,更容易激发团队共鸣。
历史上有个经典案例。南宋文天祥被俘后面对元朝劝降,昂首答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段流传千古的慷慨陈词,不仅体现个人气节,更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这说明当语言承载着重要价值观时,激昂的表达能跨越时空产生持续影响力。
现代生活中,慷慨陈词是否还有实际价值?我认为它更像一把双刃剑。朋友聚会时,若有人突然站起来大谈人生理想,可能会显得突兀;但在公益演讲中,同样的热情却能点燃听众善意。关键要把握分寸——在需要唤醒共识或推动改变时,真诚有力的表达永远胜过温吞的妥协。
观察发现,擅长慷慨陈词的人往往具备两个特质:一是对所谈内容深信不疑,二是懂得调动语言节奏。就像老师敲着黑板强调重点:“记住!这个公式会贯穿整个单元!”配合肢体动作的强调,学生自然会更专注。这提醒我们:真正的感染力,来自思想深度与表达技巧的结合。
下次遇到值得发声的时刻,不妨试试调整语气和姿态。无论是支持同事的提案,还是为社区问题建言,带着信念感清晰表达,或许就能让重要的事情被更多人听见。毕竟,沉默的真理有时也需要声音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