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uí zhǒng ér zhì
成语解释:踵:脚后跟。一个跟着一个前来。形容人来得多,接连不断。
成语出处:《战国策·齐策三》:“子来,寡人闻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也,今子一朝而见七士,则士不亦众乎!”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形容人来得多
繁体字形:随踵而至
英文翻译:come one after another in succession
随:1.跟着:随从。随员。随葬。随即(立刻)。随行(xíng)。随身。随喜。随波逐流。随行(hāng)就市。2.顺从,任凭:随意。随口。随宜。随和。随俗。随笔。随遇而安。3.顺便,就着:随带。随手关门。4.像:他长得随他父亲。5.姓。
踵:1.脚后跟:接踵而至。2.在后面跟着;追随:踵其后。3.到:踵门相告。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至:1.到:至今。自始至终。至死不屈。2.至于:甚至。3.极;最:至为感谢。你要早来,至迟下星期内一定赶到。
“随踵而至”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但实际生活中其实很常见。比如你刚在网上下单买了个快递,第二天又收到商家送的赠品;刚解决完一个客户投诉,另一个紧急任务又出现在邮箱里。这时候你可能会感叹:“事情怎么总是一个接一个来?”
为什么说“随踵而至”是生活的常态? 其实这和时间的流动特性有关——事件的发生天然存在连续性。比如工作中,完成一个项目可能会引发后续的维护需求;生活中,朋友结婚的消息传开后,其他朋友的喜帖也会陆续出现。这种连锁反应就像多米诺骨牌,推倒一块,后面的自然会跟上。
举个具体例子:某公司新产品上线后,市场部刚做完推广方案,客服部就收到大量咨询;技术部忙着修复用户反馈的BUG时,销售部已经拿着新订单找上门。这种情况下,部门负责人可能会苦笑着说:“好消息真是随踵而至啊!”
遇到接二连三的事情该怎么办? 个人经验是建立“优先级过滤器”。去年搬家时,我同时面对装修、工作项目收尾、孩子转学三件大事。后来用颜色标签区分紧急程度:红色标签当天处理,黄色三天内完成,蓝色记入待办清单。这个方法让看似汹涌而来的事务变得有序可控。
自然界也有类似现象。春雨过后,蘑菇会成片冒头;台风登陆前,海鸟会成群迁徙。这种密集发生的自然现象,其实都在传递规律性信号。当我们生活中出现“随踵而至”的情况时,或许正是某个重要阶段的开启,比如职业上升期、家庭新阶段的前奏。
最近观察到个有趣现象:短视频平台上,某个热门话题出现后,相关模仿视频会像雨后春笋般涌现。这种文化传播中的“随踵而至”,既反映了群体行为的传染性,也说明当代信息传播的加速度特性。当意识到这种规律后,面对信息洪流反而能保持清醒。
下次再遇到事情扎堆的情况,不妨换个视角:这可能不是麻烦的堆积,而是新机遇的敲门声。就像春耕时节,农活虽然密集,但每粒种子都承载着秋收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