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fēng yōng ér zhì
成语解释:像一窝蜂似地一拥而来。形容很多人乱哄哄地朝一个地方聚拢。
成语出处: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六回:“徐承志等他去远,刚要回船,前面尘头滚滚,喊声渐近,又来许多草寇。个个头戴浩然巾,手机器械,蜂拥而至。”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杂乱
繁体字形:蜂擁而至
英文翻译:come in great numbers
蜂:1.昆虫。种类很多。有的成群生活,有毒刺,如蜜蜂、胡蜂;有的单独或成对生活,捕食小虫,如蜾蠃(luǒ);有的营寄生生活,如寄生蜂;有的危害植物,如叶蜂。2.比喻成群地:蜂聚。
拥:1.抱:拥抱。2.围着:前呼后拥。一群青年工人拥着一位老师傅走出来。3.(人群)挤着走:一拥而入。大家都拥到前边去了。4.拥护:拥戴。拥军优属。5.拥有:拥兵百万。6.姓。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至:1.到:至今。自始至终。至死不屈。2.至于:甚至。3.极;最:至为感谢。你要早来,至迟下星期内一定赶到。
“蜂拥而至”这个词儿听起来是不是特别热闹?比如超市搞鸡蛋打折,大爷大妈们拎着购物袋小跑着往前冲,收银台前瞬间排起长龙。这种场景里用“蜂拥而至”特别合适——大家像被磁铁吸住似的,哗啦啦全往一个地方集中。
有人可能会问:这成语只能用在买东西的场景吗?当然不是!去年社区开了家网红奶茶店,开业当天年轻人举着手机在寒风中排了两小时队,这不也是典型的蜂拥而至?有趣的是,第二天隔壁店铺挂出“买一送一”的横幅,人群又齐刷刷转移阵地了。
这里有个隐藏问题:为什么人们总爱扎堆行动?我观察发现,这既是人性中对“稀缺资源”的本能追逐,也是社交时代“大家都在做”的心理暗示。就像春天赏樱热门景点人挤人,其实郊区无名山坡的花同样灿烂,但大伙儿就是更愿意去“被认证”的热门地打卡。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去年台风天超市抢购物资,张叔却慢悠悠在家煮茶。他跟我说:“二十年前抢盐的教训还不够?该准备的早备齐了。”这个反例倒提醒我们,蜂拥而至有时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集体盲动。
在我看来,这种群体行为就像潮汐,有涨有落才显出生机。关键是要学会在热闹中保持清醒:参加跨年倒计时是感受人间烟火,追着不知名保健品抢购就可能掉坑。下次遇到蜂拥而至的场面,不妨先停三秒,想想自己是真需要,还是被气氛带着跑了。
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直播带货时主播喊“最后三单”,弹幕立刻刷得看不清屏幕。这种现代版的蜂拥而至,其实和古时候集市叫卖“限量供应”异曲同工。技术改变形式,人性底层逻辑却始终相似。
说到底,这个词就像面镜子,照见集体行动中的智慧与盲从。下次遇到类似场景,不妨当个冷静的观察者——既能享受人群的热闹,又不丢失自己的判断,这才是应对蜂拥而至最聪明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