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īng
  • hóng
  • zào
  • bái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qīng hóng zào bái

成语解释:皂:黑色。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指不同颜色。喻指事情的是非曲直。

成语出处: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6卷:“州官得过了贿赂,那管青红皂白,竟断道:‘夏家欠林家二千两。’”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宾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青紅皁白

英文翻译:wheat and chaff

青红皂白的意思

青:1.黑色:青布。青线。2.绿色(多用于植物)或蓝色(用于天空):青草。青天。3.青草或没成熟的庄稼:踏青。看青。4.青年:老中青。5.青海的简称。

红:[hóng]1.像鲜血的颜色:红枣。红领巾。2.象征喜庆的红布:披红。挂红。3.象征顺利、成功或受人重视、欢迎:红运。开门红。满堂红。他唱戏唱红了。4.象征革命或政治觉悟高:红军。又红又专。5.红利:分红。6.姓。[gōng]见〖女红〗。

皂:1.黑色:青红皂白。2.旧时衙门差役:皂隶。3.肥皂:香皂。

白:1.像霜或雪的颜色(跟“黑”相对)。2.光亮;明亮:东方发白。大天白日。3.清楚;明白;弄明白:真相大白。不白之冤。4.没有加上什么东西的;空白:白卷。白饭。白开水。一穷二白。5.没有效果;徒然:白跑一趟。白费力气。6.无代价;无报偿:白吃。白给。白看戏。7.象征反动:白军。白区。8.指丧事:白事。9.用白眼珠看人,表示轻视或不满:白了他一眼。10.姓。11.(字音或字形)错误:写白字。把字念白了。12.说明;告诉;陈述:表白。辩白。告白。13.戏曲或歌剧中在唱词之外用说话腔调说的语句:道白。独白。对白。14.指地方话:苏白。15.白话:文白杂糅。半文半白。

成语评论

青红皂白”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不分是非对错,草率下结论。比如有人刚听说邻居家孩子打破玻璃,立刻指责:“肯定是小明干的,他平时最调皮!”这时候旁人劝道:“你先别急着批评,总得问清楚青红皂白啊。”这种场景生活中随处可见,但为什么人们容易忽略“查证事实”的重要性?

想象一个职场场景:部门业绩下滑,经理开会时直接点名批评新人小张。同事老李却举手说:“上个月小张主动加班帮大家整理数据,是不是该先看看青红皂白再下判断?”这句话不仅点醒了经理,更揭示了成语背后的深层逻辑——判断需要基于完整信息链。现实中,我们是否常因时间压力或惯性思维而跳过“查证”环节?

我曾目睹朋友因网购纠纷直接在评论区大骂商家“黑心”,后来才发现是快递员送错了货。这件事让我意识到,“不分青红皂白”不仅是语言表达,更可能演变为行动惯性。尤其在社交媒体时代,面对碎片化信息时,能否多花五分钟核实细节,往往决定了我们是制造矛盾还是解决问题。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的色彩对比本身暗含深意。青色代表初生与模糊,红色象征激烈情绪,皂(黑)与白则构成是非两极。四色交织恰似现实世界的复杂性,而“分清楚”的过程就像用调色盘还原真相。当我们在家庭矛盾中选择先听完双方陈述,或是在新闻热点前等待更多信息披露,其实正在实践这个成语的现代价值。

有人会问:事事都要查证青红皂白,效率不会太低吗?关键在于平衡。急诊医生抢救病人时需要当机立断,但事后必须复盘每个决策依据;教师处理学生冲突时,既要快速平息事态,也要留出厘清原委的时间。这种动态平衡,恰恰是成语穿越千年仍鲜活的原因——它教我们区分轻重缓急,而非教条式较真。

下次遇到争执时,不妨试试这样说:“咱们先把青红皂白理清楚,再讨论怎么办。”这句话像按下了暂停键,给理性思考留出空间。毕竟,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单色画,而是需要耐心调色的水彩卷轴。

青红皂白的造句

  1. 造句 由于爸爸不分青红皂白的训斥,他委屈地哭了。
  2. 造句 他不分青红皂白,劈头朝我打来。
  3. 造句 妈妈正在气头上,不分青红皂白地把小芳骂了一顿。
  4. 造句 "来,发给你们擦枪布!"司务长也不问青红皂白就对八班长说:"在哪儿搞这么多破抹布?"。
  5. 造句 哪里有激烈的战争,他就立即冲向那里,不问青红皂白就砍杀起来。
  6. 造句 后来,他不分青红皂白地把儿子狠狠地教训了好些日子。
  7. 造句 青年司法理事会说,不分青红皂白的使用此一辞汇,可能会鼓励年轻人加入帮派,犯下更严重的罪行。
  8. 造句 那些从不需要搬家的人,不分青红皂白地收藏了一些只能说是杂七杂八的东西。
  9. 造句 暴力往往不分青红皂白地针对非战斗人员而不是战斗人员,以及针对合法目标的过度行为。
  10. 造句 他一来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把大家训斥了一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