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ù wèn zào bái
成语解释:比喻不分是非,不问情由。
成语出处:郁达夫《沉沦》五:“太阳已经起来了。他不问皂白,一直的往东走去。”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是非不分
繁体字形:不問皁白
英文翻译:unable to distinguish black from white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问:1.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情或道理请人解答:询问。问事处。不懂就问。答非所问。2.为表示关切而询问;慰问:问好。问候。3.审讯;追究:审问。问案。首恶必办,胁从不问。4.管;干预:过问。不闻不问。5.向(某方面或某人要东西):我问他借两本书。6.姓。
皂:1.黑色:青红皂白。2.旧时衙门差役:皂隶。3.肥皂:香皂。
白:1.像霜或雪的颜色(跟“黑”相对)。2.光亮;明亮:东方发白。大天白日。3.清楚;明白;弄明白:真相大白。不白之冤。4.没有加上什么东西的;空白:白卷。白饭。白开水。一穷二白。5.没有效果;徒然:白跑一趟。白费力气。6.无代价;无报偿:白吃。白给。白看戏。7.象征反动:白军。白区。8.指丧事:白事。9.用白眼珠看人,表示轻视或不满:白了他一眼。10.姓。11.(字音或字形)错误:写白字。把字念白了。12.说明;告诉;陈述:表白。辩白。告白。13.戏曲或歌剧中在唱词之外用说话腔调说的语句:道白。独白。对白。14.指地方话:苏白。15.白话:文白杂糅。半文半白。
哎呦喂,今儿咱们来唠唠“不问皂白”这个成语。老话说得好,成语就像文化里的调味料,用对了能提味儿,用错了可就闹笑话了。比如隔壁老王听说儿子考试不及格,抄起扫帚就要揍人,结果发现是老师批错卷子——这不就是典型的“不问皂白”吗?这时候问题来了:为什么用这个成语?说白了,它形容的就是没搞清真相就急着下判断的行为嘛。
举个栗子,电视剧里常有的桥段:县令惊堂木一拍,冲着跪地的百姓喊“你这刁民定是偷了钱袋!”。镜头一转,真凶正在酒馆嗑瓜子偷笑。你看,这不问皂白的操作,既推动了剧情冲突,又让观众气得直拍大腿。这时候咱得琢磨:现实里有多少矛盾,其实就起于这种“脑补式断案”?
再比如说职场新人小张。某天看见同事把文件扔进碎纸机,立马跑去打小报告。结果人家碎的是过期的会议纪要。这事儿要是拍成短视频,弹幕准得飘过满屏的“社死现场”。所以说啊,遇事别急着当“人形裁判机”,先当个“信息收集器”它不香吗?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家好像都得了“耐心缺乏症”。刷短视频超过15秒就嫌长,看文章只看标题党。这种环境下,“不问皂白”的现象是不是更常见了?就像前两天我表妹转发了个“某明星离婚”的假新闻,评论区直接开撕,结果当事人正在海边度蜜月呢。
依我看呐,这个成语放在今天完全可以升级成“3.0版本”。比如刷到争议新闻时,先默念三遍“让子弹飞一会儿”;遇到同事闹矛盾,学学《大侦探波洛》里的那句名言:“灰色脑细胞需要时间工作”。毕竟在这个反转比翻书还快的年代,保持点“延迟判断”的智慧,说不定能少踩很多坑。
最后唠句实在的,成语虽老,道理常新。下次再遇到急着下结论的时候,不妨把“不问皂白”四个字在舌尖上转三圈。就像熬汤得看火候,处理事情也得讲究个火候不是?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