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ù fēn zào bái
成语解释:皂:黑色。不分黑白。比喻不分是非曲直;不问情由。
成语出处:《诗经 大雅 桑柔》:“匪言不能,胡斯畏忌。”汉 郑玄笺:“胡之言何也,贤者见此事之是非,非不能分别皂白言之于王也。”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比喻不弄清缘由,处事不当
繁体字形:不分皁白
英文翻译:unable to distinguish black from white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分:[fēn]1.区划开:分开。划分。分野(划分的范围)。分界。分明。条分缕析。分解。2.由整体中取出或产生出一部分:分发。分忧。分心劳神。3.由机构内独立出的部分:分会。分行(háng)。4.散,离:分裂。分离。分别。分崩离析。分门别类。5.辨别:区分。分析。6.区划而成的部分:二分之一。7.一半:人生百年,昼夜各分。春分。秋分。[fèn]1.名位、职责、权利的限度:分所当然。身分。分内。恰如其分。安分守己。2.构成事物的不同的物质或因素:成分。天分(天资)。情分(情谊)。3.料想:“自分已死久矣”。4.同“份”,属于一定的阶层、集团或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知识分子。
皂:1.黑色:青红皂白。2.旧时衙门差役:皂隶。3.肥皂:香皂。
白:1.像霜或雪的颜色(跟“黑”相对)。2.光亮;明亮:东方发白。大天白日。3.清楚;明白;弄明白:真相大白。不白之冤。4.没有加上什么东西的;空白:白卷。白饭。白开水。一穷二白。5.没有效果;徒然:白跑一趟。白费力气。6.无代价;无报偿:白吃。白给。白看戏。7.象征反动:白军。白区。8.指丧事:白事。9.用白眼珠看人,表示轻视或不满:白了他一眼。10.姓。11.(字音或字形)错误:写白字。把字念白了。12.说明;告诉;陈述:表白。辩白。告白。13.戏曲或歌剧中在唱词之外用说话腔调说的语句:道白。独白。对白。14.指地方话:苏白。15.白话:文白杂糅。半文半白。
大伙儿有没有遇到过那种“不分皂白”的情况?说白了,就是有人还没搞清楚真相,就急着下结论。比如同事A在办公室丢了钱包,同事B直接指着新来的实习生说:“肯定是你拿的,你刚来就出事!”哎哟,这真是典型的“不分皂白”——既没查监控,也没问旁人,单凭刻板印象就给人扣帽子。
那问题来了,为啥总有人爱“不分皂白”呢?其实啊,这跟人的思维惯性有关。就像我邻居张大妈,上周看到楼下的共享单车倒了,立马在业主群@物业小王:“你们管理太差了!”结果后来调监控才发现是大风吹倒的。你看,急着下判断省事儿,但往往离真相更远。
不过话又说回来,遇到这种情况咋办?我的经验是“让子弹飞一会儿”。上周表弟在学校被说抄作业,班主任当场就要记过。结果表弟不慌不忙掏出草稿本,上面有完整的解题步骤,这才洗清嫌疑。所以说啊,遇事先别急着贴标签,多问几个“有没有其他可能”,事情往往会反转。
有意思的是,“不分皂白”这事吧,在家庭里也常见。比如我妈看我房间乱糟糟的,张口就是“整天就知道打游戏不收拾”。其实我那是在整理旧书准备捐赠呢!不过现在学聪明了,遇到这种情况,我会直接把整理好的纸箱搬到客厅,用事实说话比顶嘴管用多了。
说到底,咱们得明白“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道理。就像上周热搜上的快递员被冤枉偷口红事件,要不是有全程录像,小伙子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点“让真相飞一会儿”的耐心,既是对他人负责,也是给自己少添堵。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与其当个“不分皂白”的裁判,不如做个“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侦探。就像我写这篇文章时,原本以为“皂”是指肥皂,查资料才知道原来“皂”在古代指黑色,这成语本意是分不清黑白。你看,多问个为什么,世界就会多打开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