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fēng yǔ rú pán
成语解释:磐:大石头。形容风雨极大。
成语出处:宋·孙光宪《兆北琐言·逸文·丁秀才奇术致物》:“诗僧贯休《侠客》诗云:‘黄昏风雨黑如磐,别我不知何处去?’”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形容风雨极大
繁体字形:風雨如磐
英文翻译:wind and rain sweeping across a gloomy sky-a grim and grave situation
风:[fēng]1.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风向。风速。风级。风险。风波(喻纠纷或乱子)。风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风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2.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风潮。风靡一时。风驰电掣。3.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风气。风习。风物(某地特有的景物)。风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4.消息,传闻:风传(chuán)(传闻)。闻风而动。5.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风景。风度。风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风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风致。风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风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风风”,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6.指民歌、歌谣:国风(《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风。7.中医学指某些疾病:风瘫。风湿。8.姓。[fěng]古同“讽”,讽刺。
雨:[yǔ]水蒸气升到空中遇冷凝成云,云里的小水滴增大到不能浮悬在空中时,就下降成雨。[yù]古指下(雨、雪等):雨雪(下雪)。雨粟。
如:1.适合;依照:如意。如愿。如期。如数。2.如同:爱厂如家。十年如一日。如临大敌。3.及;比得上(只用于否定式,比较得失或高下):我不如他。百闻不如一见。与其那样,不如这样。4.用于比较,表示超过:光景一年强如一年。5.表示举例:唐朝有很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6.到;往:如厕。7.姓。8.如果:如不及早准备,恐临时措手不及。9.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空空如也。侃侃如也。
磐:大石头:坚如磐石。
说到“风雨如磐”,许多人会联想到狂风暴雨的天气,但这个成语背后其实藏着更深的含义。比如:“抗战时期,百姓生活如同风雨如磐,但人们依然咬牙坚持,终于迎来曙光。”这里的“风雨”不单指自然现象,更象征巨大的压力和困境。那问题来了——为什么用“磐石”形容风雨?答案藏在比喻的张力里:磐石坚硬厚重,既能体现外界压力的不可动摇,也暗示人在困境中的坚韧。
再看一个现代场景:“公司资金链断裂的那几个月,整个团队仿佛置身风雨如磐的境地,好在大家用创新方案杀出重围。”有人可能会疑惑:这么古老的成语放在当代职场合适吗?其实成语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它的普适性。当压力像巨石般压在肩头时,无论是古代战乱还是现代商战,人类面对挑战的共鸣始终相通。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常被误用为单纯描述天气恶劣。比如有文章写“台风过境时风雨如磐,行道树被连根拔起”,虽然画面感强,却忽略了核心的象征意义。这里需要区分:自然界的风雨是物理现象,而“风雨如磐”更多指向心理层面的重压。就像我们常说“心里压着块大石头”,成语中的“磐”正是这种心理重负的具象化表达。
有个现象值得注意:年轻一代在使用这个成语时,更倾向加入主观抗争色彩。比如在游戏直播里听到“这BOSS战简直风雨如磐,但我偏要逆天改命!”这种用法虽然偏离了原意的沉重感,却赋予了成语新的活力。在我看来,语言本就该随着时代演变,只要核心意象不被扭曲,适度的创新反而能让传统文化更接地气。
最后分享个观察:当我们说“风雨如磐”时,往往会不自觉地挺直腰板。这或许印证了语言对行为的暗示作用——那些藏在成语里的石头,既代表着外界施加的压力,也暗示着人内心本有的分量。下次遇到难关时,不妨想想这个成语:磐石般的压力固然存在,但能扛住它的,不正是我们骨子里的那份“磐石之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