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ò mò wú yǔ
成语解释:默默:不说话的样子。不声不响,闭口无言
成语出处: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一回:“杨御史见苏御史词色不顺,便默默无语。”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指沉默不说话
繁体字形:默默无语
英文翻译:Mei Nan
默:1.不说话;不出声:沉默。默哀。2.离开书本凭记忆写出来:默书。默生字。
默:1.不说话;不出声:沉默。默哀。2.离开书本凭记忆写出来:默书。默生字。
无:[wú]1.没有(跟“有”相对):从无到有。无产阶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不:无论。无须。3.不论: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4.同“毋”。5.姓。[mó]见【南无】。
语:[yǔ]1.话:语言。语音。汉语。外语。成语。千言万语。2.说:细语。低语。不言不语。默默不语。3.谚语;成语:语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4.代替语言表示意思的动作或方式:手语。旗语。灯语。5.姓。[yù]告诉:不以语人。
提到“默默无语”,你脑海中会浮现怎样的画面?或许是一个人在深夜独自望向窗外,或是两人相对而坐却始终开不了口。这个成语总带着一丝欲说还休的克制感。
核心问题:为什么人们选择沉默? 在电影《无问西东》里,黄晓明饰演的老师被学生质问时,那个低头抿嘴的镜头就是答案。有时候,语言会打破某种微妙的平衡——当我们不忍戳破真相,当千言万语都显得苍白,默默无语反而成了最郑重的回应。
记得去年参加老友葬礼,他妻子始终握着泛黄的情书坐在角落。旁人劝她哭出来,她却只是摇头。这种沉默不是冷漠,而是把汹涌的悲伤折叠成方方正正的手帕,藏在最贴身的口袋里。这让我想起李清照“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的意境,无声处往往藏着最浓烈的情感。
延伸思考:当代人需要更多沉默时刻吗? 在短视频轰炸、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习惯了用表情包代替表情,用弹幕覆盖思考。上周在地铁遇见捧着《瓦尔登湖》的姑娘,她全程没碰手机的样子,反而成了车厢里最特别的风景。这种主动选择的沉默,何尝不是种温柔的反抗?
当邻居家的钢琴声再次穿透墙壁,我没有像往常那样敲响对方的门。突然意识到,某些时候的“默默无语”包含着珍贵的包容——就像春天接纳最后一片不肯落地的枯叶,像星空包容所有来不及许的愿望。这种留白处,往往生长着理解的新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