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ò rán wú yǔ
成语解释:默:静默。不声不响,一句话也不说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2回:“鲁肃吃了一惊,默然无语。”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没有声音
繁体字形:嘿然無語
英文翻译:fall silent
默:1.不说话;不出声:沉默。默哀。2.离开书本凭记忆写出来:默书。默生字。
然:1.对;不错:不以为然。2.指示代词。如此;这样;那样:不尽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3.然而:此事虽小,然亦不可忽视。4.副词或形容词后缀:忽然。突然。显然。欣然。飘飘然。5.又同“燃”。
无:[wú]1.没有(跟“有”相对):从无到有。无产阶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不:无论。无须。3.不论: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4.同“毋”。5.姓。[mó]见【南无】。
语:[yǔ]1.话:语言。语音。汉语。外语。成语。千言万语。2.说:细语。低语。不言不语。默默不语。3.谚语;成语:语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4.代替语言表示意思的动作或方式:手语。旗语。灯语。5.姓。[yù]告诉:不以语人。
“默然无语”这个词,乍一听像是形容一个人彻底沉默的状态,但它的实际用法更微妙。比如同事小王在会议上被当众批评时,他既没有反驳也没有解释,只是低头盯着文件,这种用身体语言代替言语的沉默,就是典型的“默然无语”。这种场景在生活中其实很常见——当情绪压过表达欲,或者不知如何回应时,沉默反而成了最自然的反应。
有人可能会问:“默然无语”和普通沉默有什么区别?关键在“无语”二字。就像上周我在地铁站看到的情侣吵架,女生突然停止争辩,转身刷卡进站,留下男生在原地愣住。这种带有情感张力的突然沉默,比单纯的安静更有故事感,正是成语的精准用法。
有个有趣现象:现代人用“默然无语”的频率比十年前更高了。在微信群聊里,当有人转发离谱谣言时,经常能看到“我竟默然无语”的调侃式回应。这种用法反而让成语焕发新生,变成了对荒谬现实的柔性抗议。就像面对亲戚的催婚轰炸,年轻人常选择微笑点头却不接话,用现代版的“默然无语”守住心理边界。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成语在职场沟通中要慎用。去年部门汇报时,李姐对领导的新方案全程没有发表意见,结果被解读为“消极抵抗”。后来才知道她只是嗓子发炎。所以沉默本身是中性的,但需要结合具体情境解读。就像水墨画的留白,用得妙能引发遐想,用不好可能造成误会。
观察发现,数字时代赋予了“默然无语”新内涵。当朋友发来六十秒语音矩阵,很多人会选择已读不回——这种信息过载下的选择性沉默,何尝不是当代人的生存智慧?就像面对热搜上的魔幻新闻,有时候除了苦笑摇头,确实找不到更合适的回应方式。
在文学创作中,这个成语就像导演手中的空镜头。老舍在《骆驼祥子》里写祥子经历三起三落后“蹲在门道里,对着那匹死骆驼默然无语”,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笔法,比大段心理描写更有冲击力。这种用静止画面传递情感的手法,至今仍是创作者的重要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