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ān gēng bàn yè
成语解释:一夜分为五更,三更是午夜十二时。指深夜。
成语出处:《宋史 赵昌言传》:“四人者(陈象舆、胡旦、董俨、梁灝)日夕会昌言第。京师为之语曰:‘陈三更,董半夜’。”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深夜
繁体字形:三更半亱
英文翻译:in the dead of night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更:[gēng]1.改变;改换:更改。更换。2.经历:少(shào)不更事(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3.旧时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三更半夜。[gèng]1.副词。2.更加;越发:更好地为人民服务。3.再:更上一层楼。
半:1.二分之一;一半(没有整数时用在量词前,有整数时用在量词后):半尺。一斤半。半价。过半。一年半载。2.在…中间:半夜。半路上。半山腰。半途而废。3.表示很少:一星半点儿。一鳞半爪。4.不完全:半新的楼房。房门半开着。5.姓。
夜:1.从天黑到天亮的一段时间(跟“日”、“昼”相对):夜晚。夜班。白天黑夜。冬天昼短夜长。2.用于计算夜:三天三夜。每日每夜。3.姓。
“三更半夜”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深夜时分”,但实际用起来有什么讲究呢?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正熬夜赶工,窗外一片漆黑,这时候朋友发消息问“还不睡?”,你回一句“三更半夜的,活儿还没干完呢”——既带点无奈,又暗含“确实该休息了”的自我调侃。你看,短短四个字,是不是比直接说“我在加班”更有画面感?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非要用“三更半夜”而不是“深夜”?其实这里藏着时间刻度的小秘密。古人把夜晚分为五更,三更对应现在的23点到凌晨1点,正是夜深人静、万物沉睡的时段。比如说《红楼梦》里秦可卿托梦王熙凤的情节就发生在三更天,这种设定既符合古人作息规律,又给故事蒙上神秘色彩。
现代人用这个成语,更多是借古喻今。比如家长发现孩子凌晨还在打游戏,可能会说:“三更半夜不睡觉,明天上课怎么办?”这里的潜台词既有对健康作息的关心,又暗含“违背自然规律”的责备意味。不过我倒觉得,在保证健康的前提下,偶尔享受深夜的独处时光也未尝不可,毕竟灵感总爱在万籁俱寂时造访。
再往深处想,这个成语其实在提醒我们时间的特殊性。同样是夜晚,晚上八九点和凌晨三四点给人的感受截然不同。有次我陪护住院家人,亲眼见过凌晨三点的医院走廊:日光灯管的白光映着零星走动的身影,自动售货机的嗡鸣声格外清晰——这种“三更半夜”的体验,让人对生命脆弱有了更深的体会。
语言学家发现,带数字的成语往往传播力更强。就像“三更半夜”比“子夜”更易被记住,可能因为“三”这个数字既具体又模糊,既符合古代计时方式,又能引发现代人的通感。下次当你看到凌晨的月光斜照进窗台,不妨试试用这个成语记录此刻心境,说不定会收获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
说到底,成语的生命力在于活用。与其纠结“几点算三更”,不如关注它传递的那种“非常规时段”的独特氛围。毕竟在24小时便利商店遍布的今天,真正意义上的“三更半夜”正在消失,但人类对静谧深夜的情感共鸣,依然藏在每个使用这个成语的瞬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