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ī
  • shǔ
  • lěi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bù shī shǔ lěi

成语解释:犹言丝毫不差。絫、黍,微小的重量。

成语出处:《汉书 律历志上》:“权轻重不失黍絫。”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十黍为絫,十絫为一铢。”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形容一点不差

繁体字形:不失黍絫

英文翻译:No loss of study

不失黍絫的意思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失:1.丢掉:遗失。丧失。2.找不着:迷失路径。3.违背:失信。失约。4.没有把握住:失手。失足。5.没有达到目的:失意。失望。6.改变常态:失色。失神。7.错误:过失。千虑一失。

黍:黍子,一年生草本植物。碾成米叫黄米,性黏,可酿酒。

絫:[lěi]古同“”。[lèi]古同“”。[léi]古同“”。

成语评论

大伙儿听说过“不失黍絫”这个成语吗?说白了,它就是形容做事一丁点儿都不马虎,连最微小的误差都要避免。比如古代官府收粮税时,差役拿着木斗量谷物,要是有人故意把斗斜着倒,让粮食堆成尖顶多收几把,老百姓就会喊:“咱要‘不失黍絫’地公平称量!”你瞅瞅,这可比现在菜市场称水果还讲究。

有人可能要问:“现在科技这么发达,谁还拿木斗称粮食啊?”嘿,这话问到点子上了!其实这个成语的精髓在于做事态度。就像程序员写代码少个分号就报错,药剂师抓药差半克都可能出人命——这些现代场景里,“不失黍絫”的严谨劲儿照样闪闪发光。

不过话说回来,较真过头会不会活得太累?我有个朋友做平面设计,为了把图标对齐像素点,能折腾到凌晨三点。这种时候我就劝他:“兄弟,咱得学学古人智慧,该较真时不含糊,该放手时也别跟自己死磕。”说白了,关键要分清什么时候必须“不失黍絫”,什么时候需要“难得糊涂”。

你猜怎么着?最近刷短视频看到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有主播直播做糖画,观众非说他今天熬的糖浆比昨天少搅了五圈。这种较真劲儿算不算新时代的“不失黍絫”?要我说啊,手艺活儿讲究传承没错,但艺术创作还得留点呼吸感,不然就跟机器流水线没区别了。

说到底,“不失黍絫”就像把双刃剑。用在科研医疗这些领域,那是必须得有的职业操守;要是用在日常生活里,可能就会变成强迫症。记得小时候奶奶蒸馒头,非得用祖传的木模子扣出花纹,少一道纹路都觉得不吉利——这种老辈人的讲究,如今看来倒也别有风味。

最后跟大伙儿唠句掏心窝的话:咱们这个时代啊,既要保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得学会在适当的时候给自己松松绑。就像炒菜放盐,精准到克数固然专业,但有时候随手一撒的“适量”,说不定更能炒出人间烟火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