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ù wàng mǔ xùn
成语解释:指不忘记母亲的教诲
成语出处: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牢记母亲的教诲
繁体字形:不忘母訓
英文翻译:Don't forget mother's training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忘:忘记:喝水不忘掘井人。这件事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母:1.母亲:母女。老母。母校。2.家族或亲戚中的长辈女子:祖母。伯母。姑母。姨母。舅母。3.属性词。(禽兽)雌性的(跟“公”相对):母鸡。母牛。这头驴是母的。4.指一凸一凹配套的两件东西里的凹的一件:这套螺丝的母儿毛了。5.有产生出其他事物的能力或作用的:工作母机。失败乃成功之母。6.姓。
训:1.教导;训诫:教训。训话。训词。训了他一顿。挨了一通训。2.教导或训诫的话:家训。遗训。3.训练:培训。轮训。军训。4.准则:不足为训。5.解释(词义):训诂。6.姓。
哎哟,你听说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吗?这成语可真是“不忘母训”的经典例子。孟子小时候住在墓地旁,天天学哭丧,孟母一看急了:“这环境可不行!”立马搬去集市边。结果孟子又学商贩吆喝,孟母一拍大腿:“还得搬!”最后搬到学堂附近,孟子终于开始模仿读书人,这才满意。说白了,孟母的坚持直接影响了孟子成为大思想家,你说这“母训”的力量是不是比学区房还管用?
等等,有人可能会问:“现在都什么年代了,母训还有必要吗?”嘿,这话可别说得太早!比如成语“慈母手中线”,表面看是讲母亲缝衣服,但背后藏着“不忘母训”的深意——母亲一针一线缝补的不光是衣裳,更是把踏实做人的道理缝进孩子心里。现在虽然不用缝补丁了,但遇到困难时,老妈那句“别慌,慢慢来”是不是还在你脑子里转悠?
说到这儿,想起邻居小张的故事。去年他创业失败欠了一屁股债,整宿睡不着觉。有天翻到小时候妈妈在作业本上写的批注:“错题别怕,改三次就会了”。你猜怎么着?这小子真就咬牙把生意重新规划,现在连锁店都开到第三家了。这不就是活生生的“不忘母训”吗?老话说的好啊,妈妈的唠叨就像手机充电器,关键时刻总能给你续上能量。
不过有人又要抬杠了:“难道啥都听老妈的?”别急,咱得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就像成语“饮水思源”,既要记得源头在哪,也要根据河道变化调整方向。我妈以前总说“吃亏是福”,刚开始我觉得特傻,后来谈合作时主动让利,反而打开了长期合作的大门。你看,母训不是死规矩,更像是GPS导航——基础路线给你定好了,具体怎么开还得看实时路况嘛。
突然想到个有意思的现象。现在短视频里那些教做人的内容,点赞最高的往往都是“我妈说过”系列。这说明啥?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家反而更珍惜那些带着体温的人生经验。就像我二姨总念叨的“晴天修屋顶”,听着老土,但上次台风来之前我就靠这句话提前加固了阳台,省了大麻烦。所以说啊,母训这东西就像传家宝,越老越值钱!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咱们这代人挺幸运的,既能继承老辈的智慧锦囊,又能接触新潮的思维模式。关键是把这两头打通了,就像手机更新系统——保留核心功能,升级应用体验。下次老妈再唠叨时,不妨多品品话里的滋味,指不定哪天就派上大用场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