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íng jì bù wàng
成语解释:比喻牢记在心,永远不忘。
成语出处:梁晓声《表弟》:“我相信,他将庆幸自己的生活里出现过那么一个女孩儿,他将对我终生铭记不忘!”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繁体字形:銘記不忘
英文翻译:be engraved on the heart and memory
铭:1.在器物、碑碣等上面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大多铸成或刻成);鞭策、勉励自己的文字(写出或刻出):墓志铭。砚铭。座右铭。2.在器物上刻字,表示纪念;比喻深刻记住:铭功。铭心。铭肌镂骨(比喻感恩极深)。铭诸肺腑(比喻永记不忘)。3.姓。
记:1.把印象保持在脑子里:记忆。记性。记得。记不清。好好记住。2.记录;记载;登记:记事。记账。摘记。记一大功。3.记载、描写事物的书或文章(常用于书名或篇名):日记。笔记。游记。《岳阳楼记》。4.(记儿)标志;符号:标记。钤记。暗记儿。5.皮肤上的生下来就有的深色的斑:左边眉毛上有个黑记。6.多用于某些动作的次数:打一记耳光。一记劲射,球应声入网。7.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忘:忘记:喝水不忘掘井人。这件事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成语是中文里的“压缩包”,短短几个字就能讲清一个道理或故事。比如“刻骨铭心”这个词,字面意思是刀刻在骨头上、凿进心里,但大家听到这个词时,脑子里马上会浮现出“忘不掉的重要经历”。为什么这种表达方式能流传千年?说白了,画面感太强了。
有人问:成语背了容易忘怎么办?试试这个办法——把成语放进生活场景。比如朋友搬家时你说“乔迁之喜”,同事升职时说“步步高升”,这些具体场景就像挂钩,把成语牢牢挂在记忆里。上周邻居家小孩考上清华,我脱口而出的“蟾宫折桂”让全家都笑了,这可比说“考得真好”有意思多了。
“刻舟求剑”这个成语特别有意思。战国时期有人坐船掉剑,在船舷刻记号想等船停了再找。现代人看到这事可能会说“这人真傻”,但成语把这种死板思维浓缩成了四字警句。现在开会时要是有人说“别搞刻舟求剑那套”,大家马上心领神会:方案要跟着实际情况变。
有读者可能疑惑:现在都用网络用语了,背成语还有必要吗?我观察过个有趣现象:短视频里用“破镜重圆”当标题的,播放量总比“前任复合”高。传统文化就像老酒瓶,装新酒反而更有味道。上次看到奶茶店用“口齿留香”当广告语,比直说“好喝”让人记得更牢。
说到“饮水思源”,这个成语在当代有了新玩法。某科技公司在产品开机画面写这四字,既感谢用户支持,又暗示技术传承。我在公司做新人培训时,总爱用这个成语提醒年轻人:别觉得现在方便是应该的,要记得前人铺的路。
背成语就像收集工具箱,关键时刻能派大用场。上周写项目报告时用“事半功倍”形容新方法,领导当场点头通过。其实很多成语都是古人总结的“生活小妙招”,比如“未雨绸缪”教人提前准备,“亡羊补牢”说犯错要及时改正,这些智慧放到今天照样管用。
最近发现年轻人喜欢用成语玩梗。“洛阳纸贵”被改成“直播间纸贵”,形容带货火爆;有人把熬夜加班说成“挑灯夜战”,苦中作乐。这种新旧碰撞特别有意思,证明老成语能适应新时代。下次朋友问周末干嘛,试试说“偷得浮生半日闲”,保证比说“在家躺平”有韵味。
学成语最怕死记硬背。有次在地铁看到公益广告用“薪火相传”比喻文化传承,配着剪纸动画,我一下记住了这个词。现在教孩子背成语,我会先讲故事再画漫画。上周女儿用“画龙点睛”形容我给PPT加动画,这比直接夸“做得好”生动十倍。
说到底,成语能活到今天,靠的不是死板的规矩,而是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就像“乘风破浪”这个词,古代形容船行艰难,现在成了年轻人追梦的代名词。下次遇到难事时想想“柳暗花明”,这四个字里藏着老祖宗给的安慰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