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ù míng zhēn xiàng
成语解释:明:了解清楚;真相:本来面目。不明白事情的本来面目
成语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关于新文字》:“不过他们可以装作懂得的样子,来胡说八道,欺骗不明真相的人。”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受迷惑
繁体字形:不明真相
英文翻译:Unknown truth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明:1.明亮(跟“暗”相对):明月。天明。灯火通明。2.明白;清楚:问明。讲明。分明。去向不明。3.公开;显露在外;不隐蔽(跟“暗”相对):明说。明令。明沟。明枪易躲,暗箭难防。4.眼力好;眼光正确;对事物现象看得清:聪明。英明。精明强干。耳聪目明。眼明手快。5.光明:弃暗投明。明人不做暗事。6.视觉:双目失明。7.懂得;了解:深明大义。不明利害。8.表明;显示:开宗明义。赋诗明志。9.明明:你明知道他不会,干吗还要为难他呀?10.次于今年、今天的:明天。明晨。明年。明春。11.朝代,公元1368—1644,朱元璋所建。先定都南京,永乐年间迁都北京。12.姓。
真:1.真实(跟“假、伪”相对):真心诚意。千真万确。去伪存真。这幅宋人的水墨画是真的。2.的确;实在:时间过得真快!。“人勤地不懒”这话真不假。3.清楚确实:字音咬得真。黑板上的字你看得真吗?4.指真书:真草隶篆。5.人的肖像;事物的形象:写真。传真。6.本性;本原:返璞归真。7.姓。
相:[xiāng]1.互相:相像。相识。相距太远。不相上下。2.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实不相瞒。好言相劝。3.姓。4.亲自观看(是不是合心意):相亲。相中。[xiàng]1.相貌;外貌:长相。聪明相。可怜相。狼狈相。2.物体的外观:月相。金相。3.坐、立等的姿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4.相位。5.交流电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三相交流发电机有三个绕组,每个绕组叫做一相。6.相态。7.观察事物的外表,判断其优劣:相马。8.姓。9.辅助:吉人天相。10.宰相:丞相。11.某些国家的官名,相当于中央政府的部长。12.旧时指帮助主人接待宾客的人:傧相。
哎哟喂,今天咱们来聊聊“不明真相”这个成语,这词儿听着就让人有种“吃瓜群众”的感觉,你说是吧?先举个栗子:公司里突然传出要裁员的消息,大伙儿都慌得不行,结果后来才发现是有人听错了老板的玩笑话——这不就是典型的“不明真相”闹出的乌龙嘛!
等等,到底啥叫“不明真相”啊?说白了就是“手里拿着半截就跑”,只看到表面现象就下结论。比如邻居家半夜传来摔东西的声音,你立马脑补出家庭大战,第二天才知道人家只是在拆旧家具,这种尴尬谁没遇到过呢?(挠头)
那为啥总有人不明真相呢?害,这年头信息像洪水似的,一会儿说吃大蒜防新冠,过阵子又说喝凉水能养生。咱们普通老百姓就像在瓜田里上蹿下跳的猹,哪分得清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再加上现在有些自媒体为了流量,动不动就搞“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你说这能不让人迷糊吗?
不过话说回来,遇到不明真相的时候该咋整?我个人的歪理是:先别急着站队,把手机往兜里一揣,等个三天再看。就像上个月那个明星绯闻,最开始传得有鼻子有眼,结果三天后当事人直接甩出律师函,这不就真相大白了嘛!有时候让新闻飞一会儿,可比急着转发靠谱多了。
要我说啊,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独立思考就跟戴口罩防雾霾一样重要。前几天看到个数据说,每天咱们接收的信息量比古人一辈子还多,可真正有用的连1%都不到。所以下次再遇到啥“惊天大新闻”,不妨先默念三遍“让子弹飞”,保准能少踩不少坑。
说到底,“不明真相”这事儿吧,就跟拆盲盒似的——你永远不知道打开的是惊喜还是惊吓。但咱要是能养成查证的习惯,多问几个“真的假的”,慢慢就能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就像我家楼下那大爷说的:“年轻人,别老盯着手机看,多抬头看看天上的云,那才是实打实不会骗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