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nì ài bù míng
成语解释:溺爱:十分宠爱。形容对子孙或晚辈过分宠爱,看不到他们的缺点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大学》:“人莫知其子之恶”朱熹注:“溺爱者不明”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用于长辈对晚辈等
繁体字形:溺愛不明
英文翻译:Dote on unknown
溺:[nì]1.淹没:溺死。2.沉迷不悟;过分:沉溺。溺爱。[niào]同“尿(niào)”。
爱:1.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爱祖国。爱人民。他爱上了一个姑娘。2.喜欢:爱游泳。爱劳动。爱看电影。3.爱惜;爱护:爱公物。爱集体荣誉。4.常常发生某种行为;容易发生某种变化:爱哭。铁爱生锈。5.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明:1.明亮(跟“暗”相对):明月。天明。灯火通明。2.明白;清楚:问明。讲明。分明。去向不明。3.公开;显露在外;不隐蔽(跟“暗”相对):明说。明令。明沟。明枪易躲,暗箭难防。4.眼力好;眼光正确;对事物现象看得清:聪明。英明。精明强干。耳聪目明。眼明手快。5.光明:弃暗投明。明人不做暗事。6.视觉:双目失明。7.懂得;了解:深明大义。不明利害。8.表明;显示:开宗明义。赋诗明志。9.明明:你明知道他不会,干吗还要为难他呀?10.次于今年、今天的:明天。明晨。明年。明春。11.朝代,公元1368—1644,朱元璋所建。先定都南京,永乐年间迁都北京。12.姓。
“溺爱不明”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才贴切呢?举个例子:父母为孩子包办所有家务,导致孩子成年后连煮泡面都不会,这时候就能说“溺爱不明反而耽误了孩子的成长”。这种爱就像裹着糖衣的药片,表面甜蜜实则阻碍了真实能力的形成。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明明是好心还会造成坏结果?其实溺爱不明最危险的地方,在于它模糊了关爱与纵容的界限。就像园丁给幼苗搭建遮阳棚,短期保护很贴心,但长期遮挡阳光雨露,反而让植物失去抗风雨的能力。这种过度保护在职场中也会出现,比如领导对某个下属的错误永远视而不见,最终导致团队整体效率下降。
那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陷入溺爱不明的状态?有个简单的检验方法:观察被关爱者是否持续失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像教孩子骑自行车,扶着后座的手迟迟不放,孩子就永远学不会平衡。适当的放手不是冷漠,而是相信对方有成长的潜力。
个人认为,现代社会的溺爱现象常源于补偿心理。很多父母因为自己童年缺失某些东西,就通过过度给予来填补遗憾。但就像往漏水的桶里不断灌水,这种补偿往往治标不治本。真正的关爱应该像GPS导航,既提供方向指引,又允许使用者自己转动方向盘。
有趣的是,科技发展让溺爱有了新形态。有些手机应用能帮用户自动回复消息、智能避开所有生活难题,这种“数字溺爱”正在悄悄削弱人们处理问题的能力。当我们习惯用滤镜美化现实,用算法过滤挑战,或许正在集体陷入现代版的溺爱不明陷阱。
改变可以从微小处开始。下次想帮家人解决问题时,不妨先问:“你觉得可以怎么处理?”这句话就像打开一扇窗,让新鲜空气流进封闭的空间。成长从来不是被托举着飞翔,而是自己扇动翅膀的过程,哪怕开始时会摇晃几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