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ù xǐng rén shì
成语解释:省:知觉。指昏迷过去;失去知觉;陷入昏迷状态。有时也指不懂人情世理。
成语出处:《明史 艾穆传》:“穆遣戍凉州,创重不省人事,既而复苏,遂诣戍所。”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动宾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丧失知觉,没有意识
繁体字形:不省人事
英文翻译:become unconscious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省:[shěng]1.行政区划单位。在中国是地方最大的一级行政区域,直属中央。省下设若干市、县。2.指省会:进省开会。3.减免;节约。与“费”相对:省一道工序。省钱。4.简略:省称。省写。5.古官署名:尚书省。中书省。[xǐng]1.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反省。2.觉悟;明白:省悟。昏迷不省。3.探望;问候(多指对长辈、亲属):省亲。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事:1.事情:国事。公事。2.事故:出事。平安无事。3.职业:谋事。4.关系;责任:回去吧,没有你的事了。5.从事:大事宣传。6.侍奉;伺候:事亲。不事王侯。
哎哟,这个“不省人事”听起来有点吓人吧?其实它就是个成语,形容人失去意识、完全没反应的状态。比如说,老张喝高了直接趴在桌上不省人事,大伙儿费了老大劲才把他扛回家。这种场景是不是挺常见?但问题是,这成语到底怎么用才算贴切呢?咱们来掰扯掰扯。
举个栗子啊,隔壁王阿姨家的小狗误食巧克力,送到宠物医院时已经四肢抽搐、不省人事。你看这里用“不省人事”形容动物行不行?其实完全没问题!这成语本来就不限定对象,只要符合“失去知觉”的状态都能套用。不过要注意语境——你要是说“他考试不及格后不省人事”,这就有点夸张了,毕竟考试失败顶多算精神打击,不至于真晕过去嘛。
话说回来,为啥古人会用“省”这个字呢?其实“省”在古代有“知觉、醒悟”的意思,所以“不省”就是完全没知觉的状态。就像《红楼梦》里贾宝玉挨打后不省人事那段描写,把那种昏迷状态刻画得入木三分。这种文学用法现在依然鲜活,比如说武侠小说里主角中毒后不省人事的情节,读着就特别有画面感。
个人觉得这个成语特别适合用在需要强调“突发性”的场景。比如新闻报道里写“工人中暑倒地不省人事”,比单纯说“昏迷”更有冲击力。但要注意分寸,像“小孩玩手机到不省人事”这种说法就欠妥,容易让人误解成生理昏迷而不是沉迷游戏。咱们用成语啊,得讲究个准确到位。
最后唠句实在的,虽然“不省人事”听着挺严重,但在日常口语里其实带点夸张搞笑的用法。比如闺蜜熬夜追剧,你调侃她“再看下去真要看到不省人事了”,这种幽默化的表达反而能让语言更生动。不过切记别用在正式文书里,毕竟它本质上还是个程度较重的成语。
下次遇到需要描述失去意识的场景,不妨试试这个成语。用对了能加分,用错了嘛...嘿嘿,可别让人笑到不省人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