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ūn
  • shě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hūn mí bù shěng

成语解释:见“昏迷不醒”。

成语出处:清·东轩主人《述异记·蛇异》:“但觉腥秽特甚,水如潮涌,将身滚出于外,昏迷不省。”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不省人事

繁体字形:昬迷不省

英文翻译:in

昏迷不省的意思

昏:1.天刚黑的时候;黄昏:晨昏。2.黑暗;模糊:昏暗。昏黄。昏花。天昏地暗。3.头脑迷糊;神志不清:昏庸。昏头昏脑。4.又同“”。

迷:1.辨认不清:迷路。迷失方向。2.失去知觉:昏迷。3.对某一事项过于喜爱,情不自主:入迷。迷恋。4.使沉醉;使昏乱:月色迷人。财迷心窍。5.沉醉于某种事物的人:球迷。棋迷。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省:[shěng]1.行政区划单位。在中国是地方最大的一级行政区域,直属中央。省下设若干市、县。2.指省会:进省开会。3.减免;节约。与“费”相对:省一道工序。省钱。4.简略:省称。省写。5.古官署名:尚书省。中书省。[xǐng]1.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反省。2.觉悟;明白:省悟。昏迷不省。3.探望;问候(多指对长辈、亲属):省亲。

成语评论

昏迷不省”这个成语到底该怎么用?我们先来看个例子:老王连续熬夜加班三天,突然在工位上晕倒,同事急忙送他去医院,结果医生说他这是长期疲劳导致的“昏迷不省”。这里的“昏迷不省”既描述了身体失去意识的状态,又暗示了过度消耗带来的严重后果。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和“昏迷不醒”有什么区别?其实两者意思相近,但“不省”更强调对外界刺激毫无反应的状态。比如小说里常写“他被人打中后脑,顿时昏迷不省”,画面感比单纯说“昏迷”更强烈,仿佛连呼吸都微不可察。

再看个生活化的场景:夏天正午的足球场上,穿红色球衣的小伙子突然栽倒在地。教练跑过去拍了拍他的脸喊道:“小张!醒醒!”见他仍然昏迷不省,立刻指挥队员把人抬到树荫下——这时候用“昏迷不省”,比说“昏过去了”更能体现情况的紧迫性。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还能用来比喻精神层面的麻木状态。就像电视剧里老村长痛心疾首地说:“你们这些年轻人啊,对传统文化昏迷不省!”这里用身体症状形容文化断层的现象,既生动又带着无奈。

个人认为,这类成语就像语言里的“放大镜”。当我们说“他昏迷了”,听众只知道结果;但说“昏迷不省”,瞬间能想象到苍白的脸色、紧闭的双眼,甚至产生对事件前因后果的联想。下次写文章时,不妨试试用这类成语替代普通词汇,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后要注意的是,现代社会信息碎片化让很多成语逐渐被简化。就像现在年轻人更常说“昏倒”,但若能在合适的场合使用“昏迷不省”,既保留语言美感,又能精准传达深意。毕竟,语言就像工具箱,多备几把趁手的“工具”,表达时自然游刃有余。

昏迷不省的造句

  1. 造句 大埔高热,剧烈头痛,口喝,谵语,昏迷不省人事,淋巴腺肿大化脓,数小时数天即死。
  2. 造句 听说帮主被海贝思救回来后,一直昏迷不省。
  3. 造句 异变了,关键的时候,昏迷不省人事的王峰再次触发了本体的潜能,在浓雾之中,慢慢露出变异之后狰狞可怖的模样。
  4. 造句 三日前疽发于背,遂昏迷不省人事。
  5. 造句 琴娘无奈,只好离了房中,来到书院内,佛印已经大醉,昏迷不省,睡在凉床上,壁上灯还亮着。
  6. 造句 他没到想的是这段时间,因为吃不下、睡不着,身上已经没有几两力气,根本连想把这昏迷不省人事的女孩翻个身也办不到。
  7. 造句 哈勒尔,王国的宰相,忧心忡忡地问道,国王和所有王室近亲全都在同一时刻昏迷不省让他的肩头承担了太多的压力。
  8. 造句 鼠妖已经开启灵智,对付没有任何武功的许仙轻而易举,那为何此时却七窍流血,倒在地上,昏迷不省人事,而且生命活动如此低微,仿佛随时都有可能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