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ù yán ér yù
成语解释:言:解释,说明。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事理非常明显
成语出处:宋 苏轼《却鼠刀铭》:“呜呼嗟夫,吾苟有之,不言而谕,是亦何劳。”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事理非常明显
繁体字形:不言而諭
英文翻译:self-evident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言:1.话:言语。语言。格言。诺言。发言。有言在先。言外之意。2.说:言之有理。畅所欲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3.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五言诗。万言书。全书近二十万言。4.姓。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谕:1.告诉;吩咐(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手谕。面谕。2.古又同“喻”。
哎哟,说到“不言而喻”这个成语,大家是不是觉得特熟悉但又有点抽象?举个例子吧——比如老张和老李是几十年的邻居,每天互相帮忙收快递、浇花,谁家做了好吃的准给对方端一碗。他俩的关系好到啥程度?根本不需要客套话,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对方想干啥。你品,你细品,这种默契是不是典型的“不言而喻”?
这时候有人可能要问了:“那和‘心照不宣’有啥区别啊?”好问题!说白了,“心照不宣”更偏向双方达成某种默契但不说破,比如同事都看破领导在画大饼但谁也不拆穿;而“不言而喻”更像是事情本身明显到不用解释,就像看到乌云密布就知道要下雨,根本不用天气预报提醒。
嘿,你发现没?生活中“不言而喻”的事简直比超市的促销标签还多!比如地铁上有人突然站起来让座,不用张嘴大家都能猜到——要么是给孕妇让座,要么是到站了。这种场景要是硬要解释,反而显得多余,你说对吧?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人沟通都爱把话挑明了说,生怕产生误会。要我说啊,适当的“不言而喻”反而是人际关系里的润滑剂。就像我家楼下卖煎饼的大爷,我每天七点半准时出现,他根本不用问就直接开始摊饼加俩蛋——这种基于长期观察的信任,可比白纸黑字的合同温暖多了。
等等,这里头会不会有坑?比如跨文化沟通时会不会闹误会?别说,还真有可能!比如咱中国人觉得给长辈倒茶倒满是不礼貌,这事儿对老外来说可就不是“不言而喻”了。所以啊,用这成语也得看场合,就像穿衣服得看天气,不能总指望别人秒懂你的潜台词。
最后唠点实在的:语言就像工具箱里的工具,“不言而喻”这种成语用好了是锦上添花,用岔了就是鸡同鸭讲。关键还是得多观察、多换位思考,毕竟这世上真正的“不言而喻”,都是时间和真心堆出来的,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