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iān kǒu bù yán
成语解释:缄:封闭;言:说话。封住嘴巴;不开口说话。
成语出处:《明史 何遵传》:“正德间,给事、御史挟势凌人,趋权择便,凡朝廷大阙失,群臣大奸恶,缄口不言。”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补充式;作谓语;形容沉默不语
繁体字形:缄口不言
英文翻译:zip one's lip
缄:封闭(常用在信封上寄信人姓名后):王缄。上海刘缄。
口:1.嘴。2.出入通过的地方:门口。海口。3.特指港口。也特指长城的关口:转口。出口转内销。口外。古北口。4.行业;系统;专业方向:对口支援。文教口。专业不对口。5.容器与外面相通的部位:碗口儿。瓶子口儿。6.指人口:户口。拖家带口。7.指口味:口重。8.破裂的地方:裂口。疮口。9.刀剑等的锋刃:刀卷口了。10.骡、马、驴等的年龄(因可以由牙齿的状况判断):这匹马六岁口。11.量词。用于人,也用于某些家畜或器物:三口人。一口猪。两口缸。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言:1.话:言语。语言。格言。诺言。发言。有言在先。言外之意。2.说:言之有理。畅所欲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3.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五言诗。万言书。全书近二十万言。4.姓。
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会用到「缄口不言」这个成语?比如同事在会议上激烈争论时,你明明有不同意见,却选择保持沉默。这种「知道但不说破」的状态,正是缄口不言的典型场景。
有人问:为什么人们宁愿缄口不言也不愿表达?答案可能藏在现实压力里。比如家庭聚餐时,长辈发表过时观点,年轻人常因顾及亲情而咽下反驳的话。这种沉默不是懦弱,而是权衡关系后的主动选择。
历史上有更深刻的例子。明朝官员面对严苛的言禁政策时,用缄口不言保护自身安全。这引发思考:当社会环境限制表达自由,沉默是否成为最后的抵抗?个人认为,这种被迫的缄默恰恰凸显了话语权的珍贵。
现代职场中的缄口不言则呈现新特点。某程序员发现项目漏洞却不敢上报,只因担心被贴上「找麻烦」的标签。这种现象揭示:组织文化如何影响个体表达意愿?或许建立安全的沟通机制,比单纯鼓励发声更重要。
有人疑惑:数字时代信息爆炸,缄口不言还有存在价值吗?观察社交媒体会发现,越是信息混杂之地,谨慎发言越显智慧。就像看到朋友圈谣言时,选择先查证而非转发,这种克制的缄默本身就是信息素养的体现。
当我们在讨论缄口不言时,本质是在探讨表达的边界。该说的场合大胆发声,该静的时刻懂得收声,这种动态平衡或许才是处世智慧。就像水墨画的留白,沉默本身也能传递丰富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