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óng
  • shí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bù wù nóng shí

成语解释:不耽误农作物的播种时节

成语出处:邓小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土改与整党工作的指示》:“必须注意领导人民加紧生产,不误农时,不荒地,防止地富怠工和破坏。”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指不要错过播种季节

繁体字形:不誤農時

英文翻译:Do not miss farming time

不误农时的意思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误:1.错:误解。笔误。2.耽误:误点。误事。3.使受害:误人不浅。4.不是故意的:误伤。

农:1.农业:务农。农具。农田水利。农林牧副渔。2.农民:老农。茶农。菜农。3.姓。

时:1.时间(对空间而言):时空观念。2.时代;时候:古时。唐时。战时。3.时间单位。旧指时辰,现指小时,即一日(一个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4.指规定的时间:按时上班。过时作废。5.季节:四时如春。6.现在的;当时的:时事。时兴。7.时俗;时尚:入时。8.副词。时常:时时。时有错误。9.有时候:时阴时晴。10.时机:不误农时。

成语评论

你瞅瞅,“不误农时”这成语,乍一听是不是特接地气?说白了就是提醒咱们做事得卡准时间点,尤其是种地这种靠天吃饭的活儿。举个栗子,老张头家去年春耕早下手了半个月,结果秧苗刚冒头就碰上倒春寒,一季收成直接打了水漂——哎妈呀,这不就是“误了农时”的反面教材嘛!

这时候有人要问了:“为啥非得卡这么死?早两天晚两天能差多少?”嘿,问得好!咱拿种玉米打个比方:清明前后下种,苗子能蹭着春雨长;要是拖到立夏才动手,地都旱得裂口子了,苗子长不高不说,秋收时穗子小得像花生米。时间差一礼拜,产量能差三成,你说玄乎不玄乎?

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科技发达了,是不是就不用死磕农时了?要我说啊,智能大棚确实能让西红柿冬天结果,但露天种地的老把式们还是得看老天脸色。就像我二叔说的:“天气预报再准,也比不上祖辈传下来的二十四节气歌靠谱!”这话糙理不糙,毕竟千百年攒下的经验,里头可都是生存智慧啊。

你发现没?其实“不误农时”的道理放哪儿都适用。学生备考得抓复习节奏,开店的得赶节假日促销,就连追姑娘都得挑对时候送花不是?说到底,把握时机这事儿,可不光是农民伯伯的专利。咱普通人过日子,也得学会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要我说啊,现在年轻人总爱说“躺平”,但真躺平了反而容易错过好机会。就像种地误了时令,等反应过来再想追,那可真是黄花菜都凉了。所以呀,该支棱的时候别犯懒,该等待的时候也别瞎着急——这分寸拿捏好了,保准您干啥都能顺当不少!

不误农时的造句

  1. 造句 为了不误农时,工作专班还与省种子公司联系,订购“中棉所41号”等优质棉种。
  2. 造句 他们必须不误农时地安排好一年农田里的大事小情,企盼秋后有个好的收成,一家人落得个吃饱穿暖,喜乐的日子。
  3. 造句 克己复礼有何用?秦国不误农时,反倒蛮夷了?你们儒生偏会不着边际!一个穷国,老百姓吃西北风乡宴哪!
  4. 造句 早稻抢日,晚稻抢时,农人为不误农时,男人掉脫一层皮,女人黑一双脸。
  5. 造句 能够一次完成耕耙作业,减少了作业次数,节约了能耗和时间,在夏收夏种农忙可以及时完成生产任务,不误农时。
  6. 造句 新石器时代,社会经济逐渐进入以农、牧生产为主的阶段,人们更加需要掌握季节,以便不误农时。
  7. 造句 与此同时,该县还备足玉米、大豆等优良籽种50万公斤,做到不误农时,随腾茬、随耕耙、随播种,有条件的乡镇还推行铁茬播种,做到随收随播。
  8. 造句 对被冲毁的紫菜架、蛏田等,要求村民及时搭架、整地,不误农时。
  9. 造句 而且现在的大唐朝李渊的二皇子李世民励精图治,与民休息,不误农时,同时整顿官吏,派遣得力的地方官管制中土大唐治下的几十个州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