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ù zàn yī cí
成语解释:原指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一句话也不说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指一言不发
繁体字形:不贊一辭
英文翻译:Not a word of praise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赞:1.帮助:赞助。2.称赞;夸奖:赞不绝口。3.旧时称颂人物的一种文体。多用韵文写成:像赞(画像上的题词)。
一:1.最小的正整数。见〖数字〗。2.表示同一:咱们是一家人。你们一路走。这不是一码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红柿。4.表示整个;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专一:一心一意。6.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一歇。笑一笑。让我闻一闻。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笑一声。看一眼。让我们商量一下。7.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动作结果):一跳跳了过去。一脚把它踢开。他在旁边一站,再也不说什么。8.与“就”配合,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一请就来。一说就明白了。9.一旦;一经: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声字前念阳平,如“一半、一共”,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念去声,如“一天、一年、一点”。本词典为简便起见,条目中的“一”字,都注阴平。11.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辞:1.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2.言语文词:辞令。修辞。3.告别:辞行。4.不接受;请求离去:辞谢。辞职。5.解雇:辞退。他被老板辞了。6.躲避;推托:万死不辞。不辞辛苦。
哎哟,说到“不赞一辞”这个成语,大家可能第一反应是“这啥意思啊?”(笑)别急,咱先拆开看。字面意思就是“不发表一句赞同的话”,说白了就是保持沉默,不表态。不过啊,它可不是普通的沉默,而是带点“保留意见”甚至“懒得争论”的味道。不信?咱举个栗子!
比如同事之间因为方案争执不下,老王突然来一句:“这事儿你们定吧,我不赞一辞。”这时候你品,你细品——老王可能觉得双方都不靠谱,但又不想当面撕破脸,干脆用沉默表达态度。怎么样,是不是比直接怼人高级多了?(眨眼)
那问题来了,这成语和“闭口不言”有啥区别?嘿,问到点子上了!“闭口不言”是彻底不说话,而“不赞一辞”更像是“你说你的,我不接茬”。举个接地气的例子:过年亲戚催婚,你笑眯眯听着却死活不接话,这就叫“不赞一辞”。既没撕破脸,又守住了立场,妙啊!
不过说真的,现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能“不赞一辞”反而是种智慧。你看网上那些键盘侠,动不动就开喷,结果吵半天也没个结果。要是遇到明显带节奏的话题,咱学学这个成语的精髓——不掺和、不站队,省心又省力。你说对吧?(摊手)
最后唠叨句,用这成语要注意场合。要是领导问意见还“不赞一辞”,那可就成职场事故了(笑)。说到底,语言就像工具,用对了是艺术,用错了是灾难。下次遇到不想表态的情况,不妨试试这招,保准让人捉摸不透还显得特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