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tóng shēng yī cí
成语解释:犹言众口一辞。指大家说得都一样。
成语出处:清·陈确《死节论》:“何至使八百诸侯同声一辞,冠带之伦服膺新命!”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同聲一辭
英文翻译:One word
同:[tóng]1.相同;一样:同类。同岁。同工同酬。大同小异。条件不同。同是一双手,我为什么干不过他?2.跟…相同:同上。同前。“弍”同“二”。3.共同:一同。会同。陪同。4.一同;一齐(从事):同甘苦,共患难。我们俩同住一个宿舍。5.引进动作的对象,跟“跟”相同:有事同群众商量。6.引进比较的事物,跟“跟”相同:他同哥哥一样聪明。今年的气候同往年不一样。7.表示与某事有无联系,跟“跟”相同:他同这件事无关。8.表示替人做事,跟“给”相同:这封信我一直同你保存着。你别着急,我同你出个主意。9.表示联合关系,跟“和”相同:我同你一起去。10.姓。[tòng]见〖胡同〗。
声:1.物体振动所发出的音响:锣声。大声。2.说话;语言:不声不响。呼声。3.宣布;陈述:声明。声讨。4.名誉:声望。名声。5.声母:声韵。双声。6.声调:第一声。去声。7.量词。用于声音发出的次数:连喊三声。
一:1.最小的正整数。见〖数字〗。2.表示同一:咱们是一家人。你们一路走。这不是一码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红柿。4.表示整个;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专一:一心一意。6.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一歇。笑一笑。让我闻一闻。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笑一声。看一眼。让我们商量一下。7.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动作结果):一跳跳了过去。一脚把它踢开。他在旁边一站,再也不说什么。8.与“就”配合,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一请就来。一说就明白了。9.一旦;一经: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声字前念阳平,如“一半、一共”,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念去声,如“一天、一年、一点”。本词典为简便起见,条目中的“一”字,都注阴平。11.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辞:1.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2.言语文词:辞令。修辞。3.告别:辞行。4.不接受;请求离去:辞谢。辞职。5.解雇:辞退。他被老板辞了。6.躲避;推托:万死不辞。不辞辛苦。
“同声一辞”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大家用同一个声音、同一句话表达观点,常用来形容一群人意见完全一致。比如在一次家庭会议上,全家人讨论暑假旅行地点,爸爸提议去海边,妈妈和孩子们立刻举手赞成,异口同声地说“同意!”——这就是典型的“同声一辞”。
有人可能会问:“大家意见统一不是挺好吗?为什么这个成语有时带点贬义?”其实关键在于背后的原因。比如公司开会时,明明有人对方案有疑虑,却因为怕得罪领导而随大流说“没问题”。这种表面的一致,反而可能掩盖真实问题,导致后续执行困难。
再举个正面的例子:社区组织垃圾分类宣传,志愿者挨家挨户讲解分类方法,结果居民们听完后纷纷表示“我们一定配合!”这种发自内心的认同,既体现了“同声一辞”的高效,又展现了集体的行动力。
个人认为,真正的“同声一辞”应该建立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就像乐队演奏,虽然每个乐器声音不同,但经过反复排练才能和谐共鸣。与其追求表面附和,不如先创造坦诚交流的环境——哪怕最初七嘴八舌,最终达成的共识才更有生命力。
最后分享个有趣的观察:现在很多网络热点事件中,评论区常出现“复制粘贴”式留言,看似“同声一辞”,实则可能源自从众心理。这时候不妨多问一句:“大家是真的认同,还是单纯跟着喊口号?”独立思考的能力,或许才是打破盲目一致的钥匙。
下次遇到集体决策的场景,可以试试先倾听不同声音,再寻找共同目标。毕竟,健康的“同声一辞”不该是压抑差异的结果,而应是求同存异后的自然选择。就像春天的竹林,每根竹子各自生长,风吹过时却发出同样的沙沙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