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tóng rán yī cí
成语解释:犹异口同声。指大家说得都一样。
成语出处:唐·韩愈《讳辩》:“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同然一辭
英文翻译:Same words
同:[tóng]1.相同;一样:同类。同岁。同工同酬。大同小异。条件不同。同是一双手,我为什么干不过他?2.跟…相同:同上。同前。“弍”同“二”。3.共同:一同。会同。陪同。4.一同;一齐(从事):同甘苦,共患难。我们俩同住一个宿舍。5.引进动作的对象,跟“跟”相同:有事同群众商量。6.引进比较的事物,跟“跟”相同:他同哥哥一样聪明。今年的气候同往年不一样。7.表示与某事有无联系,跟“跟”相同:他同这件事无关。8.表示替人做事,跟“给”相同:这封信我一直同你保存着。你别着急,我同你出个主意。9.表示联合关系,跟“和”相同:我同你一起去。10.姓。[tòng]见〖胡同〗。
然:1.对;不错:不以为然。2.指示代词。如此;这样;那样:不尽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3.然而:此事虽小,然亦不可忽视。4.副词或形容词后缀:忽然。突然。显然。欣然。飘飘然。5.又同“燃”。
一:1.最小的正整数。见〖数字〗。2.表示同一:咱们是一家人。你们一路走。这不是一码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红柿。4.表示整个;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专一:一心一意。6.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一歇。笑一笑。让我闻一闻。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笑一声。看一眼。让我们商量一下。7.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动作结果):一跳跳了过去。一脚把它踢开。他在旁边一站,再也不说什么。8.与“就”配合,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一请就来。一说就明白了。9.一旦;一经: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声字前念阳平,如“一半、一共”,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念去声,如“一天、一年、一点”。本词典为简便起见,条目中的“一”字,都注阴平。11.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辞:1.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2.言语文词:辞令。修辞。3.告别:辞行。4.不接受;请求离去:辞谢。辞职。5.解雇:辞退。他被老板辞了。6.躲避;推托:万死不辞。不辞辛苦。
成语“同然一辞”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就是大家说一样的话,表达同样的观点。比如公司开会时,所有同事一致同意某个方案,老板笑着说:“大家同然一辞,看来这计划确实靠谱。”这时候你可能会想——为什么所有人都能达成共识?
举个例子:小区物业要改造花园,居民讨论会上,有人提出增加儿童游乐设施,结果在场所有人举手赞成,连平时最爱提反对意见的张大爷都点头说“挺好”。这种“一边倒”的局面,背后可能是大家长期对儿童活动空间不足的抱怨,终于找到了一个出口。
再比如班级春游选地点,班长刚说完“森林公园”,底下立刻响起此起彼伏的“同意”。这种瞬间达成共识的情况,往往出现在目标明确且符合集体利益的场景中。但这里有个隐藏问题:完全一致的背后,是否存在被忽略的少数声音?
个人认为,同然一辞既是高效决策的利器,也可能成为思维惰性的温床。记得去年公司推行新考勤制度,会议上无人反对,结果实行后才发现通勤时间长的同事苦不堪言。这件事提醒我们,表面的“一致”有时需要更深入的沟通来支撑。
如何判断同然一辞是好事还是隐患?关键看达成共识的过程。如果是充分讨论后的理性选择,就像全家商量旅行目的地时,孩子说要海边,老人要古镇,最后通过分析天气和预算达成一致,这样的“同然一辞”就值得珍惜;若是因权威压力或从众心理导致的附和,则可能埋下隐患。
下次遇到所有人意见完全一致时,不妨多问一句:“有没有人想补充不同视角?”保持这种开放态度,既能维护集体凝聚力,又能避免思维盲区。毕竟,真正的共识从来不是消灭差异,而是在理解中寻找最大公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