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ù cí ér bié
成语解释:辞:告辞;别:离别。没有打招呼;就离开了;或悄悄地溜走了。也作“不辞而行”、“不告而别”。
成语出处: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于是,大家想不辞而别。”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不打招呼就离开
繁体字形:不辭而别
英文翻译:frence leave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辞:1.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2.言语文词:辞令。修辞。3.告别:辞行。4.不接受;请求离去:辞谢。辞职。5.解雇:辞退。他被老板辞了。6.躲避;推托:万死不辞。不辞辛苦。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别:[bié]1.分离:告别。临别纪念。久别重逢。别了,我的母校。2.另外:别人。别称。别有用心。3.转动;转变:她把头别了过去。这个人的脾气一时别不过来。4.姓。5.区分;区别:辨别。鉴别。分门别类。6.差别:天渊之别。7.类别:性别。职别。派别。级别。8.用别针等把另一样东西附着或固定在纸、布等物体上:把两张发票别在一起。胸前别着一朵红花。9.插住;用东西卡住:皮带上别着一支枪。把门别上。10.用腿使绊把对方摔倒。11.两辆车朝同一方向行驶时,一辆车强行驶入另一辆车的车道,使不能正常行进:别车。12.表示禁止或劝阻,跟“不要”的意思相同:别冒冒失失的。你别走了,在这儿住两天吧。别一个人说了算。13.表示揣测,通常跟“是”字合用(所揣测的事情,往往是自己所不愿意的):约定的时间都过了,别是他不来了吧?[biè]改变别人坚持的意见或习性(多用于“别不过”):我想不依他,可是又别不过他。
哎哟,说到“不辞而别”这成语,大家可能第一反应是“突然消失”,对吧?比如老张昨天还在办公室吐槽老板,今天工位就空了,连句“再见”都没留,同事直接懵圈:“这人咋就人间蒸发了?”你看,这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嘛!
等等,不辞而别到底算不算没礼貌啊?其实这事儿得看情况。比如小李跟朋友吵架后直接拉黑所有联系方式,朋友急得满世界找——这种“消失术”确实让人心塞;但如果有人为了躲债连夜跑路,你说他是不是也算无奈之举?说白了,不辞而别背后往往藏着难言之隐,或者干脆就是当事人处理问题的方式太糙。
再举个接地气的例子:老王跟邻居借了梯子,结果用完了直接往人家门口一扔,连句“谢谢”都不带说的。邻居气得直跺脚:“这跟不辞而别有啥区别?太不拿人当回事了!”不过话说回来,现在微信这么方便,哪怕发个表情包也算有个交代,对吧?
有人可能会问:“难道所有不告而别都是坏事?”嘿,这事儿还真不一定!比如电视剧里常有主角为了家人安全悄悄离开,虽然观众看得揪心,但这种“不辞而别”反而显得挺悲壮。不过现实生活中啊,我倒是觉得沟通才是硬道理——就算要撤退,提前吱个声总比玩失踪强,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最后唠点个人看法:现在年轻人动不动就爱玩“已读不回”,要我说啊,这跟不辞而别也算异曲同工。不过时代变了嘛,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也在进化。关键是要记得:无论线上线下,给人留个台阶下,总比突然消失来得体面。毕竟江湖路远,保不齐哪天又得见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