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uǐ huǒ bù cí
成语解释:见“水火不避”。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繁体字形:水火不辭
英文翻译:Fire and water
水:1.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化学式H2O。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101325帕)下,冰点0℃,沸点100℃,4℃时密度最大,为1克/毫升。2.河流:汉水。淮水。3.指江、河、湖、海、洋:水陆交通。水旱码头。水上人家。4.(水儿)稀的汁:墨水。药水。甘蔗的水儿很甜。5.指附加的费用或额外的收入:贴水。汇水。外水。6.用于洗衣物等的次数:这衣裳洗几水也不变色。7.姓。
火:1.燃烧,物质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火力。火烛。火源。火焰。烟火。火中取栗(喻为别人冒险出力,而自己吃亏上当,毫无所获)。2.紧急:火速。十万火急。3.指枪炮弹药等:火药。火炮。4.发怒,怒气:火暴。火性。5.中医指发炎、红肿、烦躁等的病因:肝火。毒火攻心。6.形容红色的:火红。火腿。7.古代军队组织,一火十个人。8.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辞:1.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2.言语文词:辞令。修辞。3.告别:辞行。4.不接受;请求离去:辞谢。辞职。5.解雇:辞退。他被老板辞了。6.躲避;推托:万死不辞。不辞辛苦。
“水火不辞”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不躲避水和火”,用来形容人不怕危险和困难,勇往直前。比如:“公司面临危机时,张经理带领团队日夜奋战,真是水火不辞。”这里的“水火”代指困境,而“不辞”则凸显了主动承担的态度。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用“水火”而不是其他事物比喻困难?其实,水和火在生活中既是生存必需品,又可能带来巨大破坏。这种矛盾特性让它成为“极端挑战”的天然象征,比单纯说“不怕苦”更有画面感。
再举个接地气的例子:“社区志愿者疫情期间挨家挨户送物资,完全是水火不辞的精神。”这里没有真正的火焰或洪水,但病毒传播的风险、体力的透支,同样构成了现代社会的“水火”。
那么这种精神过时了吗?我倒认为,形式在变,内核不变。就像外卖小哥暴雨天坚持送餐,程序员为赶项目连续熬夜调试代码,本质上都是用行动诠释“不逃避责任”。只不过今天的“水火”更多是时间压力、技术难题这类无形挑战。
有个细节值得注意:真正的水火不辞≠盲目逞强。就像消防员救火必须穿戴专业装备,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也需要方法。比如那位坚持创业的邻居,他不仅每天工作16小时,还会定期找导师分析市场数据——这才是现代版的水火不辞。
最后想说,这个成语最动人的地方在于“主动选择”。就像古人主动跳进激流救人,今天选择坚守岗位的医护人员,他们本可以后退,却依然向前。这种跨越时空的勇气,或许就是人性最温暖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