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iǎng cì sān fān
成语解释:多次,好几次
成语出处:元 关汉卿《绯衣梦》第三折:“你看这个苍蝇两次三番落在这笔尖儿上。”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状语;形容反复多次
繁体字形:兩次三番
英文翻译:again and again
两:1.“两”和“二”用法不全同。读数目字只用“二”不用“两”,如“一、二、三、四”。小数和分数只用“二”不用“两”,如“零点二(0.2),三分之二”。序数也只用“二”,如“第二、二哥”。在一般量词前,用“两”不用“二”。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两”和“二”一般都可用,用“二”为多(“二两”不能说“两两”)。新的度量衡单位前一般用“两”,如“两吨、两公里”。在多位数中,百、十、个位用“二”不用“两”,如“二百二十二”。“千、万、亿”的前面,“两”和“二”一般都可用,但如“三万二千”、“两亿二千万”,“千”在“万、亿”后,以用“二”为常。2.双方:两便。两可。两全其美。两相情愿。3.表示不定的数目,和“几”差不多:过两天再说。他真有两下子。我跟你说两句话。4.姓。5.质量或重量单位,10钱等于1两,旧制16两等于1斤,1两合31.25克;后改为10市两等于1市斤,1两合50克。
次:1.次序;等第:名次。座次。车次。依次前进。2.次序在第二的;副的:次子。次日。3.质量差;品质差:次品。这个人太次,一点也不讲究社会公德。4.酸根或化合物中少含两个氧原子或氢原子的:次氯酸。5.用于反复出现或可能反复出现的事情: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我是初次来北京。试验了十八次才成功。6.出外远行时停留的处所:途次。旅次。舟次。7.中间:胸次。言次。8.姓。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番:[fān]1.指外国或外族:番邦。番茄。番薯。2.种;样:别有一番天地。3.回;次;遍:思考一番。几番周折。三番五次。翻了一番(数量加了一倍)。[pān]1.番禺(Pānyú),地名,在广东。2.姓。
你有没有遇到过那种“两次三番”的情况?比如,朋友约你吃饭,结果临时改时间两次,接着又换餐厅三次,折腾得你哭笑不得。这种反复无常的行为,正是“两次三番”的典型场景——形容事情被多次重复或改变,甚至带点无奈感。
核心问题:为什么生活中总会出现“两次三番”的现象?其实,这和人面对不确定性的本能反应有关。比如写方案时,领导提了新需求,你不得不改到第三版才通过;或是网购衣服,试穿后发现尺码不对,来回换了两次。这些“反复”背后,往往是信息不完整或决策需要调整的结果。
同事小李最近就遇到了职场版的“两次三番”。他负责的客户会议先是延期两次,接着会议材料被要求补充三次细节。但换个角度看,正是这些反复打磨的过程,让最终方案比初版扎实了不止三倍。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也藏着积极面。老家邻居王叔种菜失败两次后,第三次换了新方法,结果南瓜长得比往年都大。这让我想到:很多突破性创新,恰恰诞生于“两次失败+三次尝试”的循环里。
有个观察值得分享:移动互联网时代,“两次三番”的现象反而在减少。比如导航软件能实时规避拥堵,减少了绕路的次数;智能推荐算法也在降低我们“货比三家”的频次。但人类决策中天然的试错需求,注定会让这个成语继续鲜活存在。
下次遇到需要反复调整的情况,不妨把它看作打磨细节的机会。就像陶艺师傅捏泥胚,看似重复的动作里,藏着让作品更完美的巧劲。毕竟生活的精彩,有时就在这“两三次”的微妙变化中悄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