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iǎng ěr sāi dòu
成语解释:比喻为局部的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不能认清全局或看到根本。
成语出处:《鹖冠子·天则》:“夫耳之主听,目之主明。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指不能认清全局
繁体字形:兩豆僿耳
英文翻译:Dousaier
两:1.“两”和“二”用法不全同。读数目字只用“二”不用“两”,如“一、二、三、四”。小数和分数只用“二”不用“两”,如“零点二(0.2),三分之二”。序数也只用“二”,如“第二、二哥”。在一般量词前,用“两”不用“二”。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两”和“二”一般都可用,用“二”为多(“二两”不能说“两两”)。新的度量衡单位前一般用“两”,如“两吨、两公里”。在多位数中,百、十、个位用“二”不用“两”,如“二百二十二”。“千、万、亿”的前面,“两”和“二”一般都可用,但如“三万二千”、“两亿二千万”,“千”在“万、亿”后,以用“二”为常。2.双方:两便。两可。两全其美。两相情愿。3.表示不定的数目,和“几”差不多:过两天再说。他真有两下子。我跟你说两句话。4.姓。5.质量或重量单位,10钱等于1两,旧制16两等于1斤,1两合31.25克;后改为10市两等于1市斤,1两合50克。
豆:1.双子叶植物的一科,木本、草本植物都有,如“紫檀”、“槐树”、“黄豆”、“绿豆”、“红豆”、“豌豆”、“落花生”等,日常统称豆类植物,亦指这些植物的种子:豆科。豆子。豆荚(豆角儿)。豆浆。豆绿。煮豆燃萁。目光如豆。2.形状像豆粒的东西:土豆儿。3.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形状像高脚盘:俎豆。4.姓。
塞:[sāi]1.堵;填:塞住漏洞。箱子塞满了。2.堵住瓶口或其他器物口的东西:瓶塞儿。软木塞儿。[sè]同“塞(sāi)”。用于书面语词,如“闭塞”“阻塞”“塞责”“茅塞顿开”等。[sài]边界上隔绝内外的屏障。泛指易于据守御敌的险要地方:塞外。要塞。边塞。
耳:1.耳朵:耳聋眼花。耳闻目睹。2.形状像耳朵的东西:木耳。银耳。3.位置在两旁的:耳房。耳门。4.姓。5.而已;罢了:想当然耳。技止此耳。
你有没有听过"两豆塞耳"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往耳朵里塞两颗豆子,比喻故意充耳不闻。这个画面感十足的成语,在今天的信息时代反而有了新的注解。
为什么人们会主动"塞住耳朵"?举个职场例子:同事们在茶水间讨论公司新政策,小王却戴着降噪耳机专注敲键盘。这其实是个现代版"两豆塞耳"——当我们面对过量信息时,主动过滤反而成了生存技能。但这样的选择性接收,真的能让我们更清醒吗?
记得刚工作时,前辈常提醒我:"开会时别急着反驳,先把同事的反对意见听完。"这让我想到《淮南子》里记载的典故:古人用两豆塞耳躲避战鼓声,结果错失重要军情。现在的职场新人常犯类似错误:对批评建议充耳不闻,就像往耳朵里塞着"固执的豆子"。
信息过滤该有怎样的分寸?上周遇到个有趣案例:某科技论坛上,工程师老张坚持用传统编程语言,对新工具视而不见。这让我想到古代用豆子塞耳的士兵——当新技术浪潮涌来时,过度的自我保护反而会让我们变成"数字时代的聋子"。
在自媒体泛滥的今天,我发现一个有趣现象:人们既渴望接收信息,又害怕被信息淹没。就像我家楼下早餐店的王婶,她坚持用老式收音机听新闻,说"手机里的消息太多太吵"。这种返璞归真的选择,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两豆塞耳"?
最后想分享个人体会:保持开放不等于全盘接收。就像品茶要滤去茶渣,关键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信息筛网"。下次当你想塞住耳朵时,不妨先问问自己:这是必要的自我保护,还是害怕改变的借口?真正的智慧,在于懂得何时该打开耳朵,何时需要适度屏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