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éi
  • sāi
  • ěr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jí léi bù jí sāi ěr

成语解释: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同“疾雷不及掩耳”。

成语出处:《淮南子 兵略训》:“故善用兵者,见敌之虚,乘而勿假也,追而勿舍也,迫而勿去也,击其犹犹,陵其与与,疾雷不及塞耳,疾霆不暇掩目。”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分句;比喻事情来得突然

繁体字形:疾靁不及僿耳

英文翻译:Quick thunder can't stop ear

疾雷不及塞耳的意思

疾:1.病:疾病。2.痛苦;疼痛:关心群众的疾苦。痛心疾首。3.痛恨:疾恶如仇。4.快;迅速;猛烈:疾走。疾风。

雷:1.带异性电的两块云相接近时放出闪电,闪电引起的高温使空气膨胀、水滴汽化而发生的强烈爆炸声。2.一种爆炸性的武器:水雷。地雷。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及:1.达到:波及。普及。及格。目力所及。由表及里。将及十载。2.赶上:及时。及早。望尘莫及。3.比得上:论学习,我不及他。4.推及;顾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攻其一点,不及其余。5.姓。6.用“及”连接的成分多在意义上有主次之分,主要的成分放在“及”的前面。

塞:[sāi]1.堵;填:塞住漏洞。箱子塞满了。2.堵住瓶口或其他器物口的东西:瓶塞儿。软木塞儿。[sè]同“塞(sāi)”。用于书面语词,如“闭塞”“阻塞”“塞责”“茅塞顿开”等。[sài]边界上隔绝内外的屏障。泛指易于据守御敌的险要地方:塞外。要塞。边塞。

耳:1.耳朵:耳聋眼花。耳闻目睹。2.形状像耳朵的东西:木耳。银耳。3.位置在两旁的:耳房。耳门。4.姓。5.而已;罢了:想当然耳。技止此耳。

成语评论

说到“疾雷不及塞耳”,可能有人会纳闷:闪电都来不及捂住耳朵?这成语到底想表达什么?其实它的核心意思是形容事情发生得突然,速度快到让人来不及反应。就像夏日雷雨时,我们常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可要是闪电劈在眼前,根本连捂耳朵的时间都没有。

举个例子:小明刚把手机放在桌上,忽然一只野猫从窗外蹿进来叼走了手机。整个过程不到两秒,真叫“疾雷不及塞耳”。这个场景里,猫的动作之快、事件之突然,完美对应了成语要传递的意境。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非要用“塞耳”而不是“遮眼”呢?这里涉及到语言表达的智慧。捂耳朵这个动作既包含生理上的条件反射,又暗含心理上的防御机制,当突发事件带来巨大冲击时,人类本能的应激反应往往比理性判断更快。就像火灾警报响起时,身体会比大脑更早做出逃跑动作。

在当代生活中,这个成语的应用场景比想象中更广泛。比如股市突然崩盘时,投资者根本来不及抛售;短视频平台爆红的素人,可能一夜间收获百万粉丝。这些现象都在诠释着“速度碾压准备”的现代生存法则。

个人觉得这个成语特别适合形容数字时代的特征。我们现在接收信息的速度,已经快到连筛选的时间都没有。昨天还在讨论的新闻,今天就可能被反转,就像疾雷过后,耳朵里还嗡嗡作响,新的雷声又接踵而至。学会在这种快节奏中保持清醒判断,或许正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剂智慧良方。

换个角度思考,成语中的“不及”其实暗藏转机。正因为反应不过来,反而能激发原始本能。就像运动员在赛场上的肌肉记忆,作家灵感迸发时的即兴创作,这些突破常规的表现,往往诞生于“来不及多想”的瞬间。快与慢的辩证关系,在这里显现出独特的哲学意味。

观察自然界的捕食过程更能加深理解。猎豹追击羚羊时,双方都在挑战速度极限。当距离缩短到某个临界点,猎物的任何转向都变得徒劳,这种生死时速的较量,恰似成语描绘的那种不容迟疑的紧迫感。自然法则与人类语言在此刻产生了奇妙共鸣。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解读这个成语的现代价值。在处处讲究效率的社会里,“快”未必总是优势。就像自动驾驶技术虽然能快速判断路况,但面对突发状况时,人类驾驶员的情感判断仍然不可替代。快与慢的平衡之道,才是应对疾风骤雨的最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