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àng
  • jiā
  • zhī
  • quǎ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àng jiā zhī quǎn

成语解释:失去主人家的狗。比喻失去靠山;无处投奔的人。

成语出处: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47回:“忙忙如丧家之犬,急急如漏网之鱼。”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喪家之犬

英文翻译:disowned dogs dog

丧家之犬的意思

丧:[sàng]1.丢掉;失去:丧尽天良。丧权辱国。2.情绪低落;失意:懊丧。颓丧。[sāng]跟死了人有关的(事情):丧事。治丧。

家:[jiā]1.“傢”是“家伙”、“家具”、“家什”的“家”的繁体字。2.家庭的住所:回家。这儿就是我的家。我的家在上海。3.借指部队或机关中某个成员工作的处所:我找到营部,刚好营长不在家。4.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具有某种身份的人:农家。渔家。船家。东家。行(háng)家。5.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专家。画家。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6.学术流派:儒家。法家。百家争鸣。一家之言。7.指相对各方中的一方:上家。下家。公家。两家下成和棋。8.谦辞,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家父。家兄。9.人工饲养或培植的(跟“野”相对):家畜。家禽。家兔。家鸽。家花。10.姓。[jia]1.后缀。2.用在某些名词后面,表示属于那一类人:女人家。孩子家。姑娘家。学生家。3.用在男人的名字或排行后面,指他的妻子(qī·zi):秋生家。老三家。[jie]用在修饰语后,相当于“地”、“的”,如“整天家、成年家”。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犬:狗:警犬。猎犬。牧犬。军用犬。丧家之犬。鸡鸣犬吠。

成语评论

丧家之犬”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举个接地气的例子:老王创业失败后整日垂头丧气,邻居们私下议论:“他现在就像条丧家犬,连遛弯都贴着墙根走。”这里既保留了成语“失去依靠、狼狈落魄”的本意,又用生活场景让抽象概念具象化。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只能用来形容人吗?其实不然。比如可以说“台风过后的便利店招牌歪斜着,像条丧家之犬在风雨里摇晃”,把无生命物体拟人化,反而能增强画面感染力。不过要注意语境,避免用在需要保持尊重的场合。

现代职场中如何活用这个成语?设想同事被裁员后的状态:“部门重组后,老张抱着纸箱离开的样子,活脱脱是只丧家之犬。”这种用法既点明处境变化,又暗含对当事人状态的观察。但使用时切记分寸,最好用于描述第三方而非当面评价。

有人困惑成语的感情色彩。实际上它属于中性偏贬义,比如“比赛失利后,球队的大巴安静得像载着群丧家之犬”这个句子,既写实又带点黑色幽默。关键在说话者的立场,若用来自嘲反而能化解尴尬:“我这个月被客户拒了十几次,简直成了丧家之犬。”

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这个成语有了新解。有个程序员朋友这样自述:“需求改到第八版时,我感觉自己就像条数字时代的丧家犬,在代码丛林里找不到归宿。”这种现代化改编既保留核心意象,又赋予时代特征,反而更容易引发共鸣。

最后要提醒的是,语言是流动的。就像流浪动物救助广告说的“没有真正的丧家之犬,只有还没找到家的毛孩子”,这种反转用法反而传递出温暖。可见同一个成语,用不同的视角解读,就能擦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丧家之犬的造句

  1. 造句 忙忙似丧家之犬,急急如漏网之鱼。
  2. 造句 失去祖国的人,犹如丧家之犬。
  3. 造句 一听到仇家正在搜捕他,他便急忙逃窜隐匿,有如丧家之犬、漏网之鱼。
  4. 造句 主犯被擒,小喽罗们四散奔逃,惶惶如丧家之犬。
  5. 造句 为日本效劳的汉奸就如丧家之犬,日本一投降,连主子也没了。
  6. 造句 他们就象一只摇尾乞怜的丧家之犬。
  7. 造句 请默默地、带着尊严地投降,像人一样而不是像垂死的丧家之犬一样要求被放下这样他们能从悲惨中解脱。
  8. 造句 如同丧家之犬的溥仪也随之神情沮丧地宣读了退位主诏书.
  9. 造句 方同这个时候也是吓尿了,急急如丧家之犬,慌不择路的逃跑。
  10. 造句 雪里红如丧家之犬,东躲西逃十来天,沿途只洗劫了一个小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