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ōng
  • jiā
  • zhī
  • hǎo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tōng jiā zhī hǎo

成语解释:指两家交情深厚,象一家人一样。

成语出处:元·秦简夫《东堂老》第四折:“有西邻赵国器,是这扬州奴父亲,与老夫三十载通家之好。”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用于两者的关系

繁体字形:通家之好

英文翻译:profound friendship

通家之好的意思

通:[tōng]1.没有堵塞,可以穿过:管子是通的。山洞快要打通了。这个主意行得通。2.用工具戳,使不堵塞:用通条通炉子。3.有路达到:四通八达。火车直通北京。4.连接;相来往:沟通。串通。私通。通商。互通有无。5.传达;使知道:通知。通报。通个电话。6.了解;懂得:通晓。精通业务。粗通文墨。不通人情。他通三国文字。7.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日本通。万事通。8.通顺:文章写得不通。9.普通;一般:通常。通病。通例。通称。10.姓。[tòng]用于动作:打了三通鼓。挨了一通儿说。

家:[jiā]1.“傢”是“家伙”、“家具”、“家什”的“家”的繁体字。2.家庭的住所:回家。这儿就是我的家。我的家在上海。3.借指部队或机关中某个成员工作的处所:我找到营部,刚好营长不在家。4.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具有某种身份的人:农家。渔家。船家。东家。行(háng)家。5.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专家。画家。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6.学术流派:儒家。法家。百家争鸣。一家之言。7.指相对各方中的一方:上家。下家。公家。两家下成和棋。8.谦辞,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家父。家兄。9.人工饲养或培植的(跟“野”相对):家畜。家禽。家兔。家鸽。家花。10.姓。[jia]1.后缀。2.用在某些名词后面,表示属于那一类人:女人家。孩子家。姑娘家。学生家。3.用在男人的名字或排行后面,指他的妻子(qī·zi):秋生家。老三家。[jie]用在修饰语后,相当于“地”、“的”,如“整天家、成年家”。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好:[hǎo]1.优点多的;使人满意的(跟“坏”相对):好人。好东西。好事情。好脾气。庄稼长得很好。2.合宜;妥当:初次见面,不知跟他说些什么好。3.用在动词前,表示使人满意的性质在哪方面:好看。好听。好吃。4.友爱;和睦:友好。好朋友。他跟我好。5.(身体)健康;(疾病)痊愈:体质好。身子比去年好多了。他的病好了。6.用于套语:好睡。您好走。7.用在动词后,表示完成或达到完善的地步:计划订好了。功课准备好了。外边太冷,穿好了衣服再出去。坐好吧,要开会了。8.表示赞许、同意或结束等语气:好,就这么办。好了,不要再说了。9.反话,表示不满意:好,这一下可麻烦了。10.用在形容词前面问数量或程度,用法跟“多”相同:哈尔滨离北京好远?[hào]1.喜爱(跟“恶”wù相对):嗜好。好学。好动脑筋。好吃懒做。他这个人好表现自己。2.常容易(发生某种事情):刚会骑车的人好摔跤。

成语评论

"通家之好"这个成语,说的是两个家庭之间几代人都有深厚交情。比如老张和老李两家,爷爷辈一起逃过荒,父亲辈合伙开过店,现在两家的孩子还在同一所学校读书。这种代代相传的情谊,可不只是偶尔串门吃饭那么简单。

有人可能会问:"通家之好"和普通朋友有啥区别?举个真实案例你就懂了。去年王阿姨家遭火灾,邻居们捐完款就散了,但和她家有通家之好的周叔叔,直接让出自家的空房,还帮忙跑手续办保险。这种雪中送炭的力度,没有几代人的信任积累根本做不到。

现代社会节奏快,这种传统关系在弱化吗?我倒觉得形式在变,本质没丢。就像我表姐和她发小,两家从单位宿舍邻居做起,现在虽然分散在不同城市,但孩子寒暑假总互相托管,买房时还合伙验房把关。这种默契,不正是新时代的"通家之好"?

要注意的是,维系这种关系需要智慧。见过最可惜的例子是赵家和钱家,祖上本是世交,结果第三代因为合伙做生意闹翻。所以说,再好的通家之谊也要保持适当界限,不能把情分当本分。

有个有趣现象:在移民城市,没有血缘关系的"通家之好"反而更常见。朋友小林两口子和楼下一对老夫妻,非亲非故却处得像家人,每周固定一起包饺子。这种自发形成的跨代际关系,或许正是快节奏社会的情感补偿机制。

说到底,通家之好的珍贵之处在于它创造了超越个人寿命的情感纽带。当你看待朋友的孩子像自家晚辈,对方父母生病你会主动陪护,这种代际间的责任传承,才是这个成语最动人的注解。

通家之好的造句

  1. 造句 他家与谢家是通家之好,很有交情。
  2. 造句 我和柳家很早就认识,从我爷爷那辈就和柳家成了通家之好,两家不知道什么原因,有种微妙的关系在其中。
  3. 造句 你我两家通家之好,而你却过门不入,这可不合乎礼节!
  4. 造句 双方本是通家之好,年纪又小,龙飞有时也曾见到,并不回避。
  5. 造句 你我兄弟是通家之好,小小误会就不必再提了!
  6. 造句 愣着干什么,我和少帅是通家之好,我是外人吗!
  7. 造句 这样的交情,比通家之好更进一层,亲兄弟也不过如此,真正算得上是手足之情。
  8. 造句 他和龚鼎孽相邻至交,彼此通家之好,虽说现在文武殊途,说话时倒也不避形迹,直接便问了出来。
  9. 造句 笑了一阵,两人之间的气氛已经完全改观,已没有半点隔阂,倒真像通家之好叔侄聊天的情景。
  10. 造句 适封良辰,我与公孙将军,有一桩家事不妨告知诸位同僚——我们两家有意结为通家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