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ín qù qiū bō
成语解释:秋波:秋天的水波,比喻眼睛明澈。临走时的回眸一盼。形容别情依依。
成语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男女之间
繁体字形:臨去秌波
英文翻译:look round with a bewitching smile
临:1.靠近;对着:临街。临河。背山临水。居高临下。如临大敌。2.来到;到达:光临。莅临。身临其境。双喜临门。3.临近;临到(某一行为发生的时间),含有将要、快要的意思:临睡。临毕业。这是我临离开北京的时候买的。4.照着字画模仿:临摹。临帖。临画。临得挺像。5.姓。
去:1.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去路。去向。从成都去重庆。他去了三天,还没回来。2.离开:去国。去世。去职。去留两便。3.失去;失掉:大势已去。4.除去;除掉:去病。去火。去皮。这句话去几个字就简洁了。5.距离:两地相去四十里。去今五十年。6.过去的(时间,多指过去的一年):去年。去秋(去年秋天)。去冬今春。7.婉辞,指人死:他不到四十岁就先去了。8.表示离开说话人所在地自行做某件事时用“去”,表示到说话人所在地参与某件事时用“来”。9.的“去”可以一前一后同时用,表示去了要做某件事:他去听报告去了。10.用在“大、多、远”等形容词后,表示“非常…”,“…极了”的意思(后面加“了”):这座楼可大了去了!。他到过的地方多了去了!⑿去声:平上去入。11.扮演(戏曲里的角色):在《断桥》中,他去白娘子。12.用在动词后,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离开原来的地方:拿去。捎去。13.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继续等:信步走去(=过去)。让他说去(=下去)。一眼看去(=上去)。
秋:1.秋季:深秋。秋风。秋雨。秋高气爽。2.庄稼成熟或成熟时节:麦秋。大秋。3.指一年的时间:千秋万岁。一日不见,如隔三秋。4.指某个时期(多指不好的):多事之秋。危急存亡之秋。5.姓。6.见〖秋千〗。
波:1.波浪:波纹。随波逐流。2.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波是振动形式的传播,介质质点本身并不随波前进。最常见的有机械波和电磁波。通常也可分为横波和纵波。3.比喻事情的意外变化:风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4.姓。
“临去秋波”这个词,乍一听像是武侠小说里的招式,实际它形容的是离别前那一瞬的回眸或示好。比如同事离职前主动整理工作文档,还笑着对团队说“有事随时找我”——这种“最后时刻的善意”正是成语的生动写照。
有人问:为什么总在告别时才释放温柔?心理学中有个“峰终效应”,人们对某段经历的记忆往往由高峰和结尾决定。就像演唱会结束时歌手返场加唱,观众对整场演出的好感度会因这个“秋波”而大幅提升。
菜市场卖豆腐的大婶最能诠释这个道理。她总在称重后随手塞给老顾客一把小葱,这个持续十年的习惯让摊位前永远排着长队。其实那把葱价值不过几毛钱,但让人记住的是交易完成时那份超出预期的暖意。
我观察到现代人有个误区:把人际关系看作即时交易,却忽视了“终场效应”的力量。某次行业论坛上,有个创业者即使在交换名片环节结束,仍坚持帮晚到者引荐资源。三个月后,正是这些“临别关照”过的人,成了他新项目的首批种子用户。
茶凉前的余温最是珍贵。朋友间闹别扭,与其在争吵中辩解,不如在对方转身时轻声说句“路上小心”。这个道理放在职场同样适用:辞职信写得再漂亮,不如离职前把新人带熟更能赢得口碑。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理解“善始善终”这个词——善终未必指完美结局,而是给每段关系留个轻盈的收尾。就像剧场落幕时演员那个定格的微笑,虽转瞬即逝,却能让人记住整场演出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