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ó dāo huò huò
成语解释:霍霍:摹拟磨刀的东西。霍霍地磨刀。原指响亮的磨刀;准备宰杀。现多指准备杀人或发动战争。
成语出处:南宋 郭茂倩《乐府诗集 木兰诗》:“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磨刀靃靃
英文翻译:sharpen one's knife
磨:[mó]1.摩擦:脚上磨了几个大泡。我劝了他半天,嘴唇都快磨破了。2.用磨料磨物体使光滑、锋利或达到其他目的:磨刀。磨墨。磨玻璃。铁杵磨成针。3.折磨:他被这场病磨得改了样子了。4.纠缠;磨烦(mò·fan):这孩子可真磨人。5.消灭;磨灭:百世不磨。6.消耗时间;拖延:磨洋工。磨工夫。[mò]1.把粮食弄碎的工具,通常是两个圆石盘做成的:一盘磨。电磨。推磨。2.用磨把粮食弄碎:磨面。磨豆腐。磨麦子。3.掉转;转变:把汽车磨过来。我几次三番劝他,他还是磨不过来。
刀:1.切、割、削、砍、铡用的工具,一般用钢铁制成:菜刀。镰刀。铡刀。铣刀。一把刀。2.用于劈或刺的兵器:大刀。朴刀。刺刀。3.形状像刀的东西:冰刀。双刀电闸。4.计算纸张的单位,通常一百张为一刀。5.姓。
霍:迅速;快:霍然而愈。霍地转身。
霍:迅速;快:霍然而愈。霍地转身。
“磨刀霍霍”这个成语到底该怎么用?比如有人写道:“公司年会临近,同事们磨刀霍霍,有的排练舞蹈,有的设计游戏,都想在舞台上大展身手。”这里的“磨刀霍霍”既保留了准备行动的本意,又淡化了原典故中的对抗色彩,反而多了几分跃跃欲试的趣味。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只能用在严肃场合吗?看这个例子就明白了:“张大爷清晨五点就磨刀霍霍,原来是要给果园里新栽的桃树修剪枝桠。”日常生活中的积极准备同样适用,重点在于突显认真筹备的状态。用锄头代替刀剑,用修剪替代战斗,成语的生命力正在于这种灵活转化。
为什么说要注意使用场景?曾有学生写道:“两国领导人会谈时磨刀霍霍”,这就闹了笑话。成语源自《木兰诗》中“磨刀霍霍向猪羊”,本指宰杀前的准备动作,后引申为备战状态。使用时既要保留“蓄势待发”的核心意象,又要避免传递错误信号——就像不能用“张灯结彩”形容葬礼,语境分寸至关重要。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像把多功能瑞士军刀。职场新人打磨简历是“磨刀霍霍”,主妇备齐年货也是“磨刀霍霍”。关键不在于“磨刀”的形式,而在于那种既紧张又期待的微妙心理。现代社会更需要这种将压力转化为动能的智慧,毕竟生活不是战场,准备充分后的从容远比剑拔弩张来得可贵。
最后看个反例:“他磨刀霍霍地走进考场,把监考老师吓了一跳”。这种具象化表达虽然生动,却容易造成误解。好的成语运用应该像水墨画的留白,既勾勒出轮廓,又给读者想象空间。当我们在文字中“磨刀霍霍”时,不妨先想想这把“刀”究竟要切出怎样的生活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