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ì bù guān jǐ
成语解释:事情同自己没有关系。
成语出处:《曹雪芹别传》:“当时的风气是谨言慎行,少发议论,事不关己,不必打听,因此对这一次大征战的命将出师,一直不甚了了。”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宾语、分句;含贬义
繁体字形:事不關己
英文翻译:nimby
事:1.事情:国事。公事。2.事故:出事。平安无事。3.职业:谋事。4.关系;责任:回去吧,没有你的事了。5.从事:大事宣传。6.侍奉;伺候:事亲。不事王侯。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关:1.使开着的物体合拢:关窗户。把抽屉关上。2.使机器等停止运转;使电气装置结束工作状态:关机。关灯。关电视。3.放在里面不使出来:鸟儿关在笼子里。监狱是关犯人的。4.(企业等)倒闭;歇业:有一年,镇上关了好几家店铺。5.古代在交通险要或边境出入的地方设置的守卫处所:关口。关防。山海关。嘉峪关。我的责任就是不让废品混过关去。6.城门外附近的地区:城关。北关。关厢。7.门闩:门插关儿。斩关落锁。8.货物出口和进口查验收税的地方:海关。关税。9.比喻重要的转折点或不容易度过的一段时间:难关。只要突破这一关,就好办了。10.姓。
己:1.自己:知己知彼。舍己为人。严于律己。2.天干的第六位。见〖干支〗。3.姓。
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小区里的垃圾桶倒了,污水横流,行人纷纷绕道却无人扶正;公交车上有人晕倒,乘客们低头玩手机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到底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心态?
举个真实的例子:某办公楼茶水间的水管爆裂,水流很快漫到走廊。经过的职员都踮着脚尖快速通过,直到半小时后保洁阿姨发现才报修。事后问起,多数人的回答都是"我以为别人会处理"。这种心理就像多米诺骨牌效应,每个人都指望他人行动,结果反而集体不作为。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心理学中的"旁观者效应"给出解释:当群体在场时,个人的责任感会被稀释。就像去年某商场扶梯事故中,二十多人围观却无人按下紧急制动按钮,直到有个小女孩哭着喊"谁来帮帮阿姨",才有工作人员反应过来。这提醒我们,关键时刻需要有人主动打破沉默。
不过换个角度看,"事不关己"也有两面性。我邻居王叔是社区志愿者,他总是说:"要是看见垃圾就捡,遇到纠纷就劝,日子还过不过了?"适度的边界感确实是现代人保护精力的必要手段。就像手机设置免打扰模式,我们不可能对所有事情都保持高度敏感。
如何在自我保护与社会责任间找到平衡?有个巧妙的方法叫"举手之劳原则":做那些不费太多时间精力却能改变现状的小事。比如把倒下的共享单车扶正,给迷路的游客指个方向。这些微小的善意如同星星之火,累积起来就能照亮整个社区。
观察发现,温暖的社会氛围往往始于某个人的主动。上周亲眼所见:早高峰地铁里有人突发低血糖,原本冷漠的车厢里,因为第一个递糖果的姑娘,陆续有人让座、找工作人员、递矿泉水。这场面印证了社会学家说的"善意传染"现象——善良就像打哈欠,真的会人传人。
当我们将"关己"的范围适当扩大,生活会呈现不同面貌。那位总被嘲笑"多管闲事"的李大妈,其实维系着整栋楼的邻里关系。她给独居老人送饺子的举动,去年冬天意外救下因煤气中毒昏迷的张爷爷。这个真实故事告诉我们:有些看似别人的事,终会与我们产生奇妙联结。
或许该重新理解这个成语:世界是张巨大的关系网,没有完全"不关己"的事。就像亚马逊雨林的蝴蝶扇动翅膀可能引发飓风,我们的每个选择都在塑造环境。培养适度的社会参与感,既是对他人善意的投资,也是为自己构建更安全的生活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