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ì bù yǒu yú
成语解释:谓达到极点。
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娘儿俩先哭了个事不有余,大家劝住,他便忙着到祠堂行礼。”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事不有余
英文翻译:Nothing more
事:1.事情:国事。公事。2.事故:出事。平安无事。3.职业:谋事。4.关系;责任:回去吧,没有你的事了。5.从事:大事宣传。6.侍奉;伺候:事亲。不事王侯。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有:[yǒu]1.存在:有关。有方(得法)。有案可稽。有备无患。有目共睹。2.表示所属:他有一本书。3.表示发生、出现:有病。情况有变化。4.表示估量或比较:水有一丈多深。5.表示大、多:有学问。6.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有劳。有请。7.无定指,与“某”相近:有一天。8.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有夏。有宋一代。[yòu]古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余:1.剩下来的;多余的:余粮。2.零数:十余人。一斤余。3.文言人称代词。我。4.“餘”,另同“馀”
“事不有余”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别急,咱们先拆开看看它的字面意思——“事情不留下余地”。换句话说,就是做事彻底、不留后路。但具体怎么用呢?咱们先举个生活中的例子。
比如小李为了准备一场重要演讲,提前两周每天练习到凌晨,连周末都在改稿子。同事劝他“别太拼了”,他却说:“这次机会难得,我必须做到事不有余。”这里就体现了孤注一掷的投入感。但问题来了:这种全力以赴到底是好是坏?其实要看场景——如果是短期的重要目标,这种态度能激发潜力;但若长期透支精力,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再看另一个场景。王阿姨收拾旧物时,把二十年前的日记本都烧了,女儿急得直跺脚:“您这是事不有余啊!这些回忆多珍贵!”这里成语就带点批评意味了,强调“过度彻底”带来的遗憾。可见同一个成语,用在不同语境里,情感色彩会发生变化。
我曾在团队项目中见过典型的“事不有余”。有个程序员为了赶工期,连续三天睡在办公室,结果上线当天高烧送医。这让我思考:追求极致和保持可持续性之间,是否存在更优解?后来我们调整策略,用自动化测试替代部分人工,既保证了质量,又避免了人力枯竭。
下次遇到需要全力以赴的情况时,不妨先问自己两个问题:这件事的长期影响有多大?我的付出是否在能力恢复范围内?就像登山者不会在第一个山坡耗尽体力,聪明人做事会留三分弹性。毕竟,“事不有余”不该成为自我压榨的借口,而应是精准发力的智慧。
最后分享个小窍门:试着把“必须做到100分”改成“先完成80分再迭代”。这种思维转变,往往能让“事不有余”从沉重的负担,变成脚踏实地的成长阶梯。你瞧,老祖宗的智慧,配上现代人的方法论,照样能在生活里开出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