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ì wú cháng shī
成语解释:谓处事没有固定不变的准则,要择善而从。
成语出处:春秋·王诩《鬼谷子·忤合》:“世无常贵,事无常师。”陶弘景注:“主善为师,故无常师。”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事無常師
英文翻译:A teacher without a teacher
事:1.事情:国事。公事。2.事故:出事。平安无事。3.职业:谋事。4.关系;责任:回去吧,没有你的事了。5.从事:大事宣传。6.侍奉;伺候:事亲。不事王侯。
无:[wú]1.没有(跟“有”相对):从无到有。无产阶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不:无论。无须。3.不论: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4.同“毋”。5.姓。[mó]见【南无】。
常:1.一般;普通;平常:常人。常识。常态。2.不变的;固定的:常数。冬夏常青。3.时常;常常:常来常往。我们常见面。4.指伦常:三纲五常。5.姓。
师:1.传授知识、技术的人:教师。2.掌握某种专门知识、技术的人:工程师。理发师。3.效法:师法。4.榜样:前事不忘,后事之师。5.军队:出师。劳师动众。6.军队编制单位。在军之下,团之上。7.由师徒关系或师生关系产生的:师母。师兄。8.对和尚、尼姑的尊称:禅师。师太。
“事无常师”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但其实道理特别实在。举个例子,小明学做菜时发现,妈妈的“红烧肉”偏甜,邻居阿姨的版本却偏咸,后来他干脆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加糖又加酱油,结果做出了全家点赞的新口味。你看,这不就是“没有固定老师,多学多试才有收获”吗?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非要向不同的人学习?其实道理很简单——单一视角容易让人钻牛角尖。就像手机地图导航,如果只依赖一条路线,遇到堵车就傻眼了。工作中也是如此,做设计的同事可能教会你审美,做技术的同事能帮你理清逻辑,这些交叉学习往往能碰撞出新火花。
最近遇到个有意思的现象:公司新来的实习生跟着保洁阿姨学收纳技巧,结果把部门资料库整理得井井有条。这让我想到,真正的学习应该像海绵吸水,不分对象,只看是否有可取之处。毕竟知识从不会写在谁的额头上,关键是要有发现的眼睛。
说到个人体会,前些年我也陷入过“唯权威论”的误区。总以为只有行业大咖的分享才值得听,直到有次听到车间老师傅聊设备维护的土办法,才发现实际操作中的智慧往往比理论更鲜活。现在养成了习惯:每周至少和三个不同岗位的同事吃午饭,聊天的收获有时比看专业书还大。
其实这个成语还藏着个现代启示:终身学习不等于报班考证。地铁上刷短视频可以学方言,买菜时跟摊主聊天能了解物价波动,带孩子玩积木反而悟出团队管理的门道。生活处处是课堂,关键是要打破“必须正襟危坐才算学习”的刻板印象。
最近读到个数据很有意思:当代职场人平均每五年就需要更新30%以上的技能。这恰好印证了“事无常师”的现实意义——固守某个领域就像守着一棵果树,虽然能吃饱,但永远尝不到隔壁果园的新品种。保持开放心态,才能在变化中找到新机遇。
最后说个反常识的观点:有时候“不师从任何人”也是种学习方式。就像学骑自行车,看再多教程不如自己摔两次来得实在。生活这本无字天书,终究要靠自己翻阅。记住,真正的成长不是复制粘贴,而是在多元碰撞中找到自己的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