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ì
  • sān
  • ché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ì wú sān bù chéng

成语解释:谓办事非经多次努力不会轻易成功。

成语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三回:“常言道,事无三不成,你进洞两遭了,再进去一遭,管情救出师父来也。”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多用于劝诫人

繁体字形:事無三不成

英文翻译:Nothing is impossible

事无三不成的意思

事:1.事情:国事。公事。2.事故:出事。平安无事。3.职业:谋事。4.关系;责任:回去吧,没有你的事了。5.从事:大事宣传。6.侍奉;伺候:事亲。不事王侯。

无:[wú]1.没有(跟“有”相对):从无到有。无产阶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不:无论。无须。3.不论: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4.同“”。5.姓。[mó]见【南无】。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成:1.完成;成功(跟“败”相对):大功告成。事情成了。2.成全:成人之美。玉成其事。3.成为;变为:百炼成钢。雪化成水。4.成果;成就:坐享其成。一事无成。5.生物生长到定形、成熟的阶段:成虫。成人。6.已定的;定形的;现成的:成规。成见。成例。成药。7.表示达到一个单位(强调数量多或时间长):成批生产。成千成万。成年累月。水果成箱买便宜。8.表示答应、许可:成!就这么办吧。9.表示有能力:他可真成!什么都难不住他。10.姓。11.十分之一叫一成:九成金。村里今年收的庄稼比去年增加两成。

成语评论

事无三不成”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老派,但仔细琢磨其实挺有意思的。举个例子:小王第一次学做红烧肉把锅烧糊了,第二次盐放多了齁得慌,第三次终于端出一盘香喷喷的肉。这不就是典型的“事无三不成”吗?

为什么说三次才能成事呢?其实这里的“三”不是数学题里的具体数字,而是比喻反复实践的重要性。就像小时候学骑自行车,摔两次后突然找到平衡感,第三次就能歪歪扭扭上路了。这种经验告诉我们,失败本身就是在给成功铺路。

有个开奶茶店的朋友给我讲过真实案例。她前两次选址都在办公区,结果白领们更爱喝咖啡;第三次改在大学城,靠着学生群体把生意做火了。你看,关键不在于死磕三次,而是每次都在调整策略——这比单纯数次数更有价值。

现在年轻人容易着急,刷短视频看别人“一夜爆红”就焦虑。但真正做成事的,哪个不是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反复折腾?我最近学视频剪辑,前两个作品播放量都不过百,第三个突然有个小爆款。这事让我明白:所谓第三次成功,其实是前两次积累的总爆发。

当然也不是说必须失败两次才能成功。重点是要保持“事无三不成”的心态:第一次当成试水,第二次用来调整,第三次往往能摸到门道。就像打游戏通关,前两局熟悉boss技能,第三局自然知道怎么走位。

下次遇到挫折时,不妨给自己三次机会。第一次可能手忙脚乱,第二次开始找到节奏,第三次说不定就能打开新局面。这种递进式的成长,比总想着“一击必中”要靠谱得多。毕竟生活不像短视频,没有那么多15秒就能实现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