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iào wú cháng shī
成语解释:受教不必有固定的老师。
成语出处:《尚书 咸有一德》:“德无常师,主善为师。”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补充式;作谓语、宾语;指凡有长处者都可以为师
繁体字形:教無常師
英文翻译:Teaching is the best
教:[jiào]1.教导;教育:管教。请教。受教。因材施教。2.宗教:佛教。伊斯兰教。信教。在教。3.姓。4.使;令;让:教他无计可施。教我十分为难。[jiāo]把知识或技能传给人:教唱歌。教小孩儿识字。师傅把技术教给徒弟。
无:[wú]1.没有(跟“有”相对):从无到有。无产阶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不:无论。无须。3.不论: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4.同“毋”。5.姓。[mó]见【南无】。
常:1.一般;普通;平常:常人。常识。常态。2.不变的;固定的:常数。冬夏常青。3.时常;常常:常来常往。我们常见面。4.指伦常:三纲五常。5.姓。
师:1.传授知识、技术的人:教师。2.掌握某种专门知识、技术的人:工程师。理发师。3.效法:师法。4.榜样:前事不忘,后事之师。5.军队:出师。劳师动众。6.军队编制单位。在军之下,团之上。7.由师徒关系或师生关系产生的:师母。师兄。8.对和尚、尼姑的尊称:禅师。师太。
“教无常师”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但举个例子就容易明白了。比如刚入职的小张发现同事老李特别擅长处理客户投诉,于是每天午休时主动请教,三个月后他自己也成了部门里的“救火队员”。这时候有人问他:“你师傅是谁呀?”他笑着说:“客户骂得越凶的老师教得越好。”你看,这可不就是“没有固定老师,处处都能学习”的生动体现?
有人可能会问:现在网上课程这么多,为什么还要强调向身边人学习?去年我帮邻居王阿姨修电脑时,她教我如何用废旧布料做收纳盒,这个技能在后来社区环保活动中派上了大用场。知识就像散落的珍珠,专业课程教的是穿珍珠的方法,但真正的珍珠往往藏在日常生活里。
最近遇到件趣事:小区门口卖煎饼的大叔,居然通过观察中学生解题动作,研究出一套快速摊饼的手法。这让我想到,真正的学习不该给自己设限。就像登山时,专业的向导固然重要,但有时路过的樵夫、采药的老人,都能告诉你哪条小路开着野蔷薇。
有个现象挺有意思:幼儿园孩子反而最能践行“教无常师”。上次看到五岁的朵朵在教爷爷用手机拍照,转头又跟同学学折纸青蛙。这种天然的学习状态,成年人反而容易丢失。其实保持这种开放心态,就像随身带着无数个知识充电宝,走哪儿都能补充能量。
说到实践方法,我发现有个小诀窍:把遇到的每个人都当成可能的知识载体。上周去修车,师傅边拧螺丝边聊他老家种枣树的经验,这些内容虽然和我的工作无关,但那种因地制宜的智慧,用在处理跨部门协作时意外地合适。世界像个巨大的拼图,每个碎片都有它该在的位置。
最后分享个观察:常把“三人行必有我师”挂嘴边的人,往往更容易发现隐藏的学习机会。就像我那位做设计的表弟,他从外卖小哥那里学路线规划,从咖啡师那儿学色彩搭配,最近甚至跟着广场舞阿姨研究节奏感。这种流动的学习方式,让他的作品总带着鲜活的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