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īn bù gé shū
成语解释:亲:亲近的人;疏:疏远的人。亲近的人不会被疏远的人隔开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0回:“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隔疏,后不谮先’也不知道?”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为人等
繁体字形:親不隔疎
英文翻译:Not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亲:[qīn]1.有血统或夫妻关系的:亲属。亲人。亲缘。双亲(父母)。亲眷。2.婚姻:亲事。3.因婚姻联成的关系:亲戚。亲故。亲邻。亲朋。4.称呼同一地方的人:乡亲。5.本身,自己的:亲睹。亲聆。亲笔。6.感情好,关系密切:亲密。相亲。亲睦。亲疏。7.用嘴唇接触表示喜爱:亲吻。[qìng]〔亲家〕夫妻双方的父母彼此的关系或称呼(“家”读轻声)。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隔:1.遮断;隔开:隔成两间房。两村中间隔着一条河。2.间隔;距离:隔两周再去。相隔不远。
疏:1.清除阻塞使通畅;疏通:疏导。疏浚。2.事物之间距离远;事物的部分之间空隙大(跟“密”相对):疏林。疏星。3.关系远;不亲近:疏远。亲疏。4.不熟悉;不熟练:生疏。荒疏。5.疏忽:疏于防范。6.空虚:志大才疏。7.分散;使从密变稀:疏散。仗义疏财。8.姓。9.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条陈:上疏。奏疏。10.古书的比“注”更详细的注解;“注”的注:《十三经注疏》。
“亲不隔疏”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它形容亲密的关系不会被疏远的事物阻隔,就像家人之间即使分隔两地,情感依然紧密相连。举个例子:“虽然小张在国外工作,但每天和父母视频聊天,逢年过节一定回家团聚——真是亲不隔疏。”
有人可能会问:“现代社会这么忙,怎么做到‘亲不隔疏’?”其实关键在于主动付出。比如同事小王每周固定给老家的奶奶寄手写信,用最传统的方式传递牵挂。这种“笨办法”反而让老人倍感温暖,证明真诚的行动比华丽的形式更有力量。
再举个反例:老李和儿子同住一个小区,却因为沉迷手机很少交流,儿子甚至不知道父亲最近生病。这提醒我们:物理距离的接近≠情感亲密,敷衍的态度反而会让‘亲’变成‘疏’。
我认为,这个成语背后藏着人际关系的底层逻辑——情感需要持续灌溉。就像养花,定期浇水才能常开不败。有个朋友坚持每月组织家庭读书会,三代人共读一本书讨论,这就是把“亲不隔疏”变成了可操作的生活习惯。
最后分享个有趣的观察:现在很多年轻人开始重新使用纸质日历,把重要亲友的生日圈出来提醒自己。这种“仪式感设计”就像在忙碌生活中铺设情感轨道,确保亲密关系始终畅通无阻。毕竟,再好的感情也怕日复一日的忽视,而再远的距离也敌不过用心的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