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én
  • qín
  • liǎng
  • wá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rén qín liǎng wáng

成语解释:见“人琴俱亡”。

成语出处:唐·张说《为人作祭弟文》:“予羸老矣,伤心几何。人琴两亡,命也命也。”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怀念死者的心情

繁体字形:人琹兩亡

英文翻译:death of a friend

人琴两亡的意思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琴:1.某些乐器的统称。如胡琴、提琴、钢琴等。2.古琴。拨弦乐器。周朝已有。琴身木制。琴面张弦七根,一边有十三徽。演奏时左手按弦,右手拨弹。发音清幽。多用于独奏或琴箫合奏。

两:1.“两”和“二”用法不全同。读数目字只用“二”不用“两”,如“一、二、三、四”。小数和分数只用“二”不用“两”,如“零点二(0.2),三分之二”。序数也只用“二”,如“第二、二哥”。在一般量词前,用“两”不用“二”。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两”和“二”一般都可用,用“二”为多(“二两”不能说“两两”)。新的度量衡单位前一般用“两”,如“两吨、两公里”。在多位数中,百、十、个位用“二”不用“两”,如“二百二十二”。“千、万、亿”的前面,“两”和“二”一般都可用,但如“三万二千”、“两亿二千万”,“千”在“万、亿”后,以用“二”为常。2.双方:两便。两可。两全其美。两相情愿。3.表示不定的数目,和“几”差不多:过两天再说。他真有两下子。我跟你说两句话。4.姓。5.质量或重量单位,10钱等于1两,旧制16两等于1斤,1两合31.25克;后改为10市两等于1市斤,1两合50克。

亡:[wáng]1.逃:逃亡。流亡。2.失去:亡佚。亡羊补牢。3.死:伤亡。死亡。4.灭:灭亡。亡国奴。救亡。兴亡。[wú]古同“”,没有。

成语评论

人琴两亡”这个成语,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抽象?先举个现实中的例子:小明从小和爷爷学弹古琴,爷爷去世后,他再也没碰过那架琴。后来搬家时琴意外损坏,他苦笑着说:“现在连琴也没了,倒真是人琴两亡了。”这时候我们突然发现,原来成语里藏着这么深的情感重量。

为什么说“人琴两亡”不只是字面意思?其实它像把双刃剑:表面是人和器物都消失,深层却在说“精神传承的断裂”。就像老匠人离世导致独门手艺失传,或者方言随着老一辈离去逐渐消失,这时候消失的不只是具体的人或物,更是一整套文化密码。

去年在博物馆见过架焦尾琴,解说牌写着“原主人已不可考”。当时突然顿悟:当承载记忆的载体失去关联对象,它就变成了没有灵魂的展品。这或许就是成语里“两亡”的精妙之处——失去互动关系的事物,本质上已经“死亡”。

现代人还会经历“人琴两亡”吗?当然会!比如珍藏多年的书信被电子化后,纸质原件虽然还在,但摩挲信纸时的那种温度感消失了。又像童年常去的书店拆迁,就算新店更宽敞明亮,但那种窝在旧书架角落翻书的幸福感再也找不回来了。

有个有趣现象:年轻一代开始用新方式对抗这种“双重消逝”。有人把长辈的口述史做成播客,用声音延续记忆;游戏玩家在虚拟世界重建儿时故居。这些尝试都在证明,虽然“人琴两亡”无法避免,但人类创造联结的本能永远鲜活。

下次看到老旧物件时,不妨试着和它对话。那些斑驳的痕迹里,或许正藏着某个等待被唤醒的故事。就像断弦的古琴虽然不能弹奏,但只要有人记得它曾经的旋律,消亡的就永远只是形式,而非精神本身。

"人琴两亡"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