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rén qín jù wáng
成语解释:俱:全,都;亡:死去,不存在。形容看到遗物,怀念死者的悲伤心情。
成语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伤逝》:“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宾语、定语;指怀念死者的心情
繁体字形:人琹俱亡
英文翻译:death of a friend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琴:1.某些乐器的统称。如胡琴、提琴、钢琴等。2.古琴。拨弦乐器。周朝已有。琴身木制。琴面张弦七根,一边有十三徽。演奏时左手按弦,右手拨弹。发音清幽。多用于独奏或琴箫合奏。
俱:[jù]全;都:百废俱兴。面面俱到。[jū]姓。
亡:[wáng]1.逃:逃亡。流亡。2.失去:亡佚。亡羊补牢。3.死:伤亡。死亡。4.灭:灭亡。亡国奴。救亡。兴亡。[wú]古同“无”,没有。
“人琴俱亡”这个成语,最早出自《世说新语》,讲的是王献之去世后,他的琴也再无人能弹。今天有人问:这成语到底在说什么?其实它不只是字面的人和琴一起消失,更藏着一种“物随人逝”的感慨。
举个例子吧。比如老张经营了三十年的书店关门那天,他摸着发黄的账本说:“这些书就像我的老朋友,现在店没了,它们也成了废纸。”书架上的灰尘和空荡荡的柜台,恰似“人琴俱亡”的现代版本——当热爱事物的人离开,依附于他的事物也失去了灵魂。
有人可能会疑惑:现代社会还适用这种旧典故吗?我倒觉得它反而更贴切了。想想那些停更的短视频账号,创作者离开后,精心设计的头像和往期内容就像被抽掉电池的玩具,明明存在,却不再鲜活。这种人与物的共生关系,古今其实相通。
不过换个角度看,“俱亡”未必是终点。去年社区裁撤合唱团时,王阿姨把乐谱送给了学校社团。虽然原来的团队散了,但那些音符在新人手里重新跳跃。这让我想到:重要的或许不是执着于“不亡”,而是学会在消逝中传递价值。就像成语里的琴虽然沉默,但它承载的故事永远留在听者的记忆里。
下次看到空置的老厂房或褪色的招牌,不妨多驻足片刻。那些静默的物件正在诉说:消亡本身也是存在过的证明。与其哀叹“俱亡”,不如记住它曾经鲜活的模样——这大概就是成语留给我们最温暖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