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rén qín jù shì
成语解释:见“人琴俱亡”。
成语出处:清·王鹏运《缰村词序》:“人琴俱逝,赏音阒然。”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怀念死者的心情
繁体字形:人琹俱逝
英文翻译:death of a friend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琴:1.某些乐器的统称。如胡琴、提琴、钢琴等。2.古琴。拨弦乐器。周朝已有。琴身木制。琴面张弦七根,一边有十三徽。演奏时左手按弦,右手拨弹。发音清幽。多用于独奏或琴箫合奏。
俱:[jù]全;都:百废俱兴。面面俱到。[jū]姓。
逝:1.(时间、水流等)过去:岁月易逝。逝去的时光。2.死亡:病逝。永逝。长逝。
“人琴俱逝”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人和琴一起消失”,但它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呢?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多年后回到老家,发现小时候和爷爷一起种的枣树被砍了,爷爷也不在了。这时候心里那种空落落的感觉,大概就是“人琴俱逝”的真实写照——重要的东西和重要的人一起消失,留下的只有回忆。
这个成语的核心是什么?其实说的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失去,更强调人与物之间的情感羁绊。就像老张珍藏的钢笔,表面看是支普通钢笔,但这是他去世妻子送的结婚礼物。当钢笔不慎丢失时,他红着眼睛说:“笔没了,送笔的人也没了。”这种双重失去的痛感,正是成语想表达的深意。
有个有意思的现象:现在年轻人搬家时会对着旧沙发拍照。为什么?因为他们在这张沙发上和室友聊过人生,追过剧,沙发承载着共同生活的痕迹。这些看似平常的物件,其实早就变成了情感存储器。当某天要处理旧家具时,那种犹豫不舍,何尝不是种“人琴俱逝”的预演?
现代人怎么理解这种古典情感?我观察到现在流行“断舍离”,但真正能轻松断舍离的,往往是没被赋予特殊意义的物品。真正承载着重要回忆的东西,就像《寻梦环游记》里的吉他,既是沟通生死的媒介,也是情感传承的载体。这个成语提醒我们:有些东西的价值,不在于它本身值多少钱,而在于它帮你记住了谁。
最近看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有位藏书家说:“每本书都是个时光胶囊。”这让我想到,或许我们应该更主动地创造“人琴俱在”的温暖。比如把外婆的菜谱做成电子书,把发小的留言纸条扫描存档。在这个快速迭代的时代,用新方式延续老故事,让珍贵的情感和记忆不再轻易“俱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