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í qū áo kǒu
成语解释:佶屈:曲折、不通顺;聱口:不顺口。形容文句艰涩,不通顺畅达
成语出处:郭沫若《王阳明礼赞》:“佶屈聱口的古书在青年实在不易理解,只徒糜费时日。”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佶屈聱口
英文翻译:Awkward
佶:健壮的样子。
屈:1.弯曲;使弯曲:屈指。屈膝。猫屈着后腿,竖着尾巴。2.屈服;使屈服:宁死不屈。威武不能屈。3.理亏:屈心。理屈词穷。4.委屈;冤枉:受屈。叫屈。你可屈死我了。5.姓。
聱:见〖佶屈聱牙〗。
口:1.嘴。2.出入通过的地方:门口。海口。3.特指港口。也特指长城的关口:转口。出口转内销。口外。古北口。4.行业;系统;专业方向:对口支援。文教口。专业不对口。5.容器与外面相通的部位:碗口儿。瓶子口儿。6.指人口:户口。拖家带口。7.指口味:口重。8.破裂的地方:裂口。疮口。9.刀剑等的锋刃:刀卷口了。10.骡、马、驴等的年龄(因可以由牙齿的状况判断):这匹马六岁口。11.量词。用于人,也用于某些家畜或器物:三口人。一口猪。两口缸。
说到"佶屈聱牙"这个成语,很多人可能觉得这个词本身就有点佶屈聱牙。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我们正在用这个成语讨论成语本身的艰涩性。就像拿着放大镜观察放大镜的镜片,这种自我指涉的趣味性值得玩味。
什么样的文字算佶屈聱牙呢?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某份产品说明书写着"本装置采用多维度交互式人机界面优化方案"。换成"这个机器有更顺手的操作界面"是不是好懂多了?刻意堆砌专业术语往往会让简单的事情变复杂。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在学术写作中,有些作者误把艰深等同于专业。记得有次读某篇论文,作者用"时空异质性多维解析"来描述"不同地区的数据差异",这种表达就像给自行车装上火箭推进器——看似高级,实则没必要。真正的学术价值应该体现在思想深度,而非词汇包装。
不过话说回来,适当的复杂性有时是必要的。就像建筑师既要会造茅草屋,也要能设计摩天楼。关键要看场合:给小朋友解释宇宙起源,和在国际物理年会上作报告,语言复杂度自然不同。这个度的把握,正是语言艺术的精妙所在。
个人亲历的转变刚接触写作时,我也曾沉迷于华丽辞藻。直到有次把文章给邻居阿姨看,她皱着眉头说:"每个字都认识,连起来像天书。"这才惊觉自己陷入了表达误区。现在写作前总会自问:菜场大妈能听懂吗?这个简单的检验标准,帮我避开了很多表达陷阱。
有趣的是,某些经典作品初看佶屈聱牙,细品却余韵悠长。比如《道德经》里"道可道非常道",六个字引发千年讨论。这种精妙的复杂性,与纯粹为了显摆学识的晦涩有着本质区别。前者是思想的矿脉,后者只是语言的碎石。
在信息过载的今天,清晰表达正在成为稀缺能力。下次准备文件时,不妨先朗读给同事听。如果对方眼神开始飘忽,那就是需要简化语言的信号。毕竟,最好的沟通不是展示自己的知识水位,而是搭建理解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