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ié qū áo yá
成语解释:诘屈:同佶屈,曲折,引申为不顺畅;聱牙:读起来拗口、别扭。形容文字晦涩艰深,难懂难读。
成语出处:唐 韩愈《进学解》:“周诰殷盘,佶屈聱牙。”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文章与说话
繁体字形:詰屈聱牙
英文翻译:Awkward and awkward
诘:[jié]诘问:盘诘。反诘。诘责。[jí][诘屈聱牙](jíqūáoyá)同“佶屈聱牙”。
屈:1.弯曲;使弯曲:屈指。屈膝。猫屈着后腿,竖着尾巴。2.屈服;使屈服:宁死不屈。威武不能屈。3.理亏:屈心。理屈词穷。4.委屈;冤枉:受屈。叫屈。你可屈死我了。5.姓。
聱:见〖佶屈聱牙〗。
牙:1.人和高等动物咬切、咀嚼食物的器官,由坚固的骨组织和釉质构成。人的牙按部位和形状的不同,分为切牙、尖牙、前磨牙、磨牙。通称牙齿,也叫齿。2.特指象牙:牙筷。牙章。牙雕。3.形状像牙齿的东西:牙子。4.姓。5.牙子2:牙行。
“诘屈聱牙”这个词,乍一听就像在形容一个人边打结边说话——没错,它的本意确实和“难懂”有关。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文字晦涩、句子绕口,读起来像在嘴里塞了一团毛线。比如:“这篇论文的摘要写得诘屈聱牙,连导师都皱着眉头说‘要不咱们直接看结论吧’。”你看,再专业的领域,表达不清反而可能拖后腿。
为什么会有人故意把简单的事情说复杂? 有时候是出于对专业术语的依赖,比如医生用“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描述一种疾病,普通人可能更想听“晚上突然尿血”。但更多时候,这可能是一种“知识焦虑”——生怕别人觉得自己不够专业,于是堆砌大词,反而让信息传递打了折扣。
举个生活化的例子:某家电说明书写着“请勿在本体处于非垂直状态时进行逆向动能输出操作”。翻译成人话其实就是——“别把吸尘器倒着用”。可见诘屈聱牙的表达不仅没加分,还容易引发用户困惑甚至操作失误。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化繁为简的能力反而成了稀缺品。我常想,真正的高手应该像武侠小说里的扫地僧——用最朴素的招式解决最复杂的问题。就像爱因斯坦说的:“如果你不能向六岁孩子解释清楚,说明你自己都没搞懂。”这句话或许能给爱用复杂表达的人提个醒:考验专业度的不是术语数量,而是深入浅出的本领。
下次遇到难懂的文字,不妨试试“拆解法”:先找出核心动词,再理清修饰部分。比如把“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用户行为画像构建”拆成“用海量数据分析用户习惯”,瞬间清晰不少。毕竟,语言本该是沟通的桥梁,而不是展示学问的擂台。
说到底,文字就像工具箱里的锤子——有人用它叮叮当当造出精美家具,有人却只会拿它乱敲一气。选择当哪种工匠,或许取决于我们更在意他人的理解,还是自我满足。当阳光透过云层洒向大地时,最动人的风景往往不需要滤镜修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