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kè jǐ fù lǐ
成语解释: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克己复礼为仁。”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约束自己
繁体字形:剋己復禮
英文翻译:deny self and return to propriety
克:1.能:克勤克俭。不克分身。2.克服;克制:克己。以柔克刚。3.攻下据点;战胜:克复。克敌。攻必克。4.消化:克食。克化。5.姓。6.严格限定(期限):克期。克日。7.质量或重量单位,符号g。1克等于1千克(公斤)的千分之一。[法gramme]8.藏族地区容量单位,1克青稞约重25市斤。9.藏族地区地积单位,播种1克(约25市斤)种子的土地称为1克地,1克约合1市亩。“剋(尅)”
己:1.自己:知己知彼。舍己为人。严于律己。2.天干的第六位。见〖干支〗。3.姓。
复:1.重复:复写。复制。2.繁复:复姓。复叶。复音词。3.转过去或转回来:反复。往复。翻来复去。4.回答;答复:复信。敬复。电复。5.姓。6.恢复:光复。收复。复原。复婚。7.报复:复仇。8.再;又:复发。复苏。死灰复燃。无以复加。一去不复返。
礼:1.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婚礼。丧礼。2.表示尊敬的言语或动作:礼节。敬个礼。3.礼物:送礼。献礼。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4.以礼相待:礼贤下士。5.姓。
克己复礼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字面意思是约束自己、回归礼法。但放到现代生活中,它更像一种提醒:别让情绪牵着鼻子走,先想想怎么做更得体。比如同事开会时情绪激动拍桌子,你明明窝火却选择深呼吸后说"我们梳理下争议点",这就是克己复礼的鲜活演绎。
为什么要费劲控制自己?去年小区物业费涨价,张阿姨在业主群破口大骂。后来物业经理主动上门解释:原来新增了24小时维修服务。张阿姨私下跟我说:"当时要是没在群里发飙,现在也不用躲着邻居走。"你看,克己不是压抑,而是给自己留出理性判断的空间。
我观察到一个有趣现象:越是习惯克己复礼的人,越容易获得意外机会。朋友公司竞标时,对手代表在走廊对他冷嘲热讽。他笑着接了杯水递给对方:"天热容易上火。"后来招标方听说这事,觉得他沉稳可靠反而中标。这印证了《礼记》说的"礼之用,和为贵"——得体举止自带说服力。
年轻人还需要这套老规矩吗?上周在网红餐厅,看见个姑娘举着自拍杆横穿整个取餐区。其实稍微绕两步就能避免撞到人,但很多人已经意识不到"不妨碍他人"就是最基本的现代之礼。我认为克己复礼不是刻板教条,而是培养对周围环境的敏感度。
最近在教孩子骑自行车,发现克己复礼和掌握平衡术异曲同工。既要控制想猛蹬的冲动,又要遵守交通规则。有次孩子急刹摔跤后突然说:"原来爸爸说的慢慢来,是要给自己反应时间啊!"这大概就是克己复礼的现实意义——在速度与秩序间找到立足点。
有个常被忽视的维度:克己复礼对自身心理健康的滋养。就像拧开过紧的瓶盖需要先往回稍松,适度自我约束反而创造舒展空间。那些总由着性子来的人,往往要花更多精力收拾烂摊子。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高明境界,其实始于日常的微小克制。